十余人寻访近半年,并制作“北京最后的老城区”示意图 9 z& T7 @ f1 f6 W
本报讯(记者陶春)前天,反映老北京胡同的摄影作品展《文明北京胡同2005》在北京师范大学展出,这100幅作品是十几名网友经过近半年集体考察后完成的,其目的是纪录胡同的“有生之年”。
# r3 u! y$ o. I) L9 v5 s1 r3 H8 b 胡同迷自建“老北京网” * G2 M* A% X+ i! Y# x& z
这一百幅照片上有老北京胡同内的大门、门墩、院内生活及拆迁后的胡同等内容。
, F5 |* P: ]6 [9 R% Y 前天,预展刚开始,便有不少人在照片前徘徊,寻找自己熟悉的胡同和曾经的家。 - q- G, A. h5 Z' Q& }. K
“哎呀,这不是我以前住的胡同吗?”一中年男子说。
; n" b1 |8 S$ ^4 j, d8 { 他身旁的李大爷戴着老花镜找了很久,还是没从照片里找到住了30多年的家。他望着参展者剪贴的《北京最后的老城区》示意图发呆。 ) k" e4 J! S/ X# _) {( \" Y
“剪贴完《北京最后的老城区》,望着已经缺失的地区,我哭了。”制作者张巍说。
# v. Y2 a; P) y) }0 ~* b 5年前,东半壁街胡同消失的时候,他再也找不到童年的印记了。于是,那一年他建立了老北京网,去纪录胡同的“有生之年”。在网上他自称“掌柜的”。网站吸引来不少“老北京迷”。 1 W2 @0 |8 a7 k* h) B
周日集体寻访胡同 * A6 i1 m( O8 x2 Q9 O p
“对于老北京胡同的保护,更需要年轻人的行动,不然我们的下代还去哪寻找民俗文化的‘根’?”网友“鲨鱼”是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在胡同住了13年的他有空就去拍照。每次考察结束,他就和胡同迷们上网交流。
, b+ |% i4 v; Z! ~) z$ |1 @1 @" D 今年6月,网友们自发组织了一次集体胡同考察。十几名网友利用周日深入胡同拍照并向住户了解胡同的故事。
4 U H$ _ e( `" B& i 一位网友说,大家一进入胡同,住户先是猜疑,然后一听他们是考察胡同文化的,立即表示欢迎。于是当起临时导游,拉着胡同迷讲当年的故事,包括一些史料都不曾记载的内容。他们到后海时,遇到一位老人,他端着“老北京故事”的牌子免费为人们讲这里的故事。他们的考察行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加入,使其队伍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外国朋友。 7 s. ~3 d! |0 u d
考察结束后,网友们有了新计划,从所拍摄的照片里选100张,为老胡同做一次摄影展。前天他们表示,离开北师大后还想到其他地方巡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