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这帖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25&ID=31531&page=1
学习了,见识了,领教了
举报
这是我上周六照的新修的五牌楼,还没有完工,从墙头上照的,猛一看吓我一跳,形和神都没有一点老五牌楼的意思。
材料上80%以上都是刚筋混凝土,新修这样的东西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倒不如拿这些费用去扑救还没有毁完的老东
西。远出新修的房子,真刺眼,边上的那个屋顶太难看了,应该修成转角的呀
哈哈,极品啊[em01]
可以从箭楼排拍现在的前门大街吗?和有没有重建前的前门大街照?可以发这两张给我吗?谢了
这是网上的前门大街。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我上过很多次了,前门箭楼还真没有上过,好像没有对外开放。
前门箭楼我曾经上过,很长时间以前了,那时偶还不懂得用相机记录。前门一带的改造基本上就不用再提了,除了不伦不类估计找不出别的词可以形容了。
说到前门大街改造后的样子,突然让我想起了西客站,一个现代化的大厦上面竖了一个钢筋水泥的中国式......原来某些中国人的审美观点都是这个样子了,
前门外拆得很厉害呀,廊坊头条被彻底拆除了。打磨厂,鲜鱼口正在重修,不知道会弄成什么样子。
难怪近期高处排的前门大街网上一张也没有...[em09]
关于前门我在“燕都沙龙”大概是第三期写过篇“沧桑百年话前门”的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史料
关于牌楼;新建的是按老照片建的差距不会太大;大家感觉不漂亮;其实是因为周边配套
环境的整体变化;新建的牌楼和目前的环境并不协调。
清末的街道很窄;建筑相对较矮,所以牌楼显得异常高大,
清末前门大街,五牌楼,正阳门桥,箭楼,正阳门,是一座建筑,相互呼应,过度自然;
现在的街道拓宽,建筑变高,正阳桥消失,孤零零的牌楼并不特殊;
类似复建的永定门,视觉效果都不尽人意。
个人观点
如从纯美学角度看,我更喜欢被拆掉的,被很多人不屑的那个有垂莲柱头的牌楼。
因为街道比较宽,清代的正阳门牌楼,较多的支柱,较小的开间,在宽大的道路上
看起来会很奇怪。很难和比较远的箭楼形成一种共同的氛围
正阳桥牌坊和正阳门箭楼之间的正阳桥和原来的河道都已经变成了马路,
没有立柱宽大的开间的牌坊却可以衔接上原有空间增大所带来的比例失调。
虽然这个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的,但成就建筑造型上仍有不简单,难度不小。
垂莲柱头虽不合古代规制,但毕竟是正宗的传统造型,没有破坏古典的氛围。
民国正阳桥牌楼彩是云墩雀替,解决了去掉戗杆加高牌楼后的突兀,且边楼和正楼一样都是两组四对梃钩。现在的雀替和梃钩设计使整个牌楼显得很单薄。
垂莲柱头的牌楼的设计估计是为了便于行车,象征性的设计成了五间,由于尺度变化造成比例有所失调,这个宽度当初如果设计成三开间的垂莲柱头估计会好看些,但又会显小气。个人觉得还是原始设计的五牌楼与正阳门箭楼搭配比较合适。
前门大街修的还不地琉璃厂呢,全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琉璃厂好歹真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啊。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5 23:58 , Processed in 0.158419 second(s), 18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