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苏家坨乡的阳台山脚下,分布着多座规模巨大的墙圈,虽然在当地居民中流传着一些关于墙圈的传说,却没有人能说清它的来历。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透露出几分神秘的色彩。 从航空照片上看,大墙圈至少有5个,其中4个为前方后圆形,一个为长方形。墙圈皆坐西朝东,分布于阳台山前南北数公里的区域内。从墙圈的形状和分布特征看,它们具有家族墓葬的形制,应属于同一家族。从大墙圈中遗留的大量建筑构件看,它们属于明朝的遗物。这些明朝的墓葬不同寻常,它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还使用过绿琉璃瓦作为建筑装饰,这在京师天子脚下,非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所不敢为。那么,它们究竟是谁的家族墓呢?其中位于徐各庄旁的墙圈名称给我们透露出一线信息,人们称它为“周家坟”。显然,它应该是周姓人家的墓地。在周家坟的附近还有一座村庄叫周家巷,位于通往周家坟的路口处,它或许是由周家坟的护坟人家演变而来。
沿着这个线索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在距此不远的柳林村,明代确曾有过一户名声显赫的周家,这就是明孝肃周太后的家人,柳林周氏。《明史·孝肃周太后列传》:“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昌平人。天顺元年封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立,尊为太皇太后。”①周太后在正统年间选入宫中,成为英宗皇帝的贵嫔,正统九年(1444)生宪宗皇帝。“土木堡之变”后,英宗失去了权力,皇位由其弟朱祁钰所继承。景泰八年,英宗复辟,重新夺取皇位,改年号为天顺。周氏也于天顺元年(1457)封为贵妃。英宗死后,宪宗即位,年号成化,周贵妃被尊为皇太后。宪宗子孝宗弘治皇帝即位后,周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六年(1503)卒。周太后是明代昌平柳林村人,这个柳林村就是今海淀区苏家坨乡的柳林村,其地距阳台山仅数里之遥。 在柳林村北也有一座周家坟,如今坟冢虽已平毁,但仍存留有《庆云侯周公神道碑》一块、石马两匹,以及墓园石构件数块。神道碑为螭首,碑身高1.85米,宽1.10米,厚0.30米。碑已扑地,没于荒草之中,但碑文尚可辨识。石马高1.40米,宽0.55米,长1.80米,虽已残破,却仍面面相视,矗立于昔日神道两侧的位置上。从碑文推断,这座周家坟的主人是周太后的祖父周福山。 据《庆云侯周公神道碑》,周福山,昌平文宁里柳林村人,生于洪武三年(1370)四月七日,卒于景泰四年(1453)十一月,享年83岁。建文帝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乡间秩序混乱,“犹有恶少年蜂附蚁聚,杀戮卤掠”②。福山组织乡里之人以自保,度过危难时期,遂为乡人所尊敬。周福山死时,周太后还只是被废弃皇帝的妃子,其家族远不如后世的显赫,他也只是葬于村旁的茔地而已。天顺末年,他被追封为锦衣卫千户,成化四年(1468)又被追封为庆云伯,食禄千石,子孙世袭,成化二十三年(1487)追赠庆云侯。墓前的神道碑和石马等物,应是成化年间添置之物。 周福山“生子男二:长曰广,次曰能;女二:长适甄友,次适杨春”。③其中的次男周能为周太后父。《明史·周能列传》:“周能,字廷举,昌平人。女为英宗妃,生宪宗,是为孝肃皇太后。英宗复位,授能锦衣卫千户,赐赉甚渥。”④周能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十月十九日,在天顺元年(1457)成为锦衣卫正千户,天顺七年(1463)正月十九日卒,享年66岁,成化四年(1468)追封庆云侯,成化十七年(1481),追赠太傅、宁国公,谥荣靖。周能有原配夫人甄氏和继配夫人高氏。甄氏生女二:长女嫁与昌平人刘真,次女即周太后。周太后于宣德九年(1434)入宫,正统九年(1444)进为贵嫔,生宪宗后,册封为贵妃,天顺八年(1464)宪宗即位,被尊为太后⑤。高氏生于永乐十三年(1415),卒于弘治十二年(1499),享年84岁,追封为宁国夫人,葬于周能墓。高氏生子二:长子周寿,次子周彧,皆位显侯伯。此外,周太后还有一从弟,名吉祥,出家为僧,先后在大慈仁寺和大觉寺任主持。据北京房山周吉祥塔“碑记”,吉祥父周斌,母郭氏,亦为昌平文宁里人。他既不是周广之子,也不是周能之子,因而不是周福山的后人,“碑记”称其为太后从弟,他生于正统六年,比周寿大1岁,因而是周寿和周彧的从兄,今大觉寺南有其灵塔。舒小峰先生对此已有考证⑥,此不赘述。 周能的第二位妻子高氏死时正值周家势力鼎盛之时,葬礼浩大,自太皇太后以下皆有祭祀⑦。周能可能是一个本分而平庸的人,但他的两个儿子却依仗着帝王家的权势而昭显于京城。 周能长子周寿,生于正统七年(1442),字永龄,为周能继配高氏所生。周能死后命为锦衣卫副千户,寻进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宪宗即位,以元舅召见便殿,升都督同知。成化三年(1467)封庆云伯,“食禄千石,子孙世袭,给诰券”。⑧成化十七年(1481)进庆云侯,弘治元年(1488)加太保,弘治十六年(1503)加太傅,正德四年(1509)二月卒,赠宣国公,谥恭和。《明史·周能列传附子寿列传》称:“寿以太后弟,颇恣横。”⑨从中国历史上看,明代外戚势力相对较弱,干预朝政者少,尤其是明朝初年,外戚尚能自律,不敢恃宠跋扈。然而从英宗起,由于外戚参预复辟,有夺门之功,随之愈益骄横起来。周氏一族亦仗其外戚的地位,横行无忌,广敛钱财。当时朝廷禁止勋戚索要庄田,而周寿却违禁迫使朝廷授予他通州田六十二顷,宝坻田七百余顷。他在京畿一带拥有大量田地,仅宝坻一地即有田产一千二百余顷。又据《武宗实录》,正德二年(1507)“太傅、庆云侯周寿奏所买昌平州等处田土一千六百余顷,乞蠲除粮草。从之”。⑩可知其不但田亩众多,而且还享受不纳粮草的特权。他挟商船,挠乱盐法,侵吞公利,无人能管。他还与外戚建昌侯张延龄争田,致使两家奴仆相殴,官府无可奈何。而《武宗实录》称他“寿性谨厚,尝使藩府印记战马,皆称旨。平居简出,不妄通宾客,能以富贵终。”(11)看来也是逶曲其辞,不能直言其事。周寿卒后,子周瑛袭庆云侯,封殖过于其父。嘉靖年间,他于河西务设肆邀商货,虐待商贾,亏欠国课,为巡按御史所弹劾,被停止俸禄三月,然而他怙恶如故,又受到主事翁万达的弹劾。 次子周彧,成化时,自正千户累迁指挥使,又官左府都督同知。成化二十一年(1485)封长宁伯,世袭。弘治十八年(1505)进太保。《明史·周能列传附子寿列传》称:“兄弟并为侯伯,位三公,前此未有也。”(12)周彧与周寿一样贪婪跋扈,成化四年(1468)他以外戚权势占得武强、武邑田地六百余顷,成化五年再次强索民田,激起官民不满。武宗即位后,应周彧所求,于正德二年(1507)授周彧之子周瑭、周瑨锦衣卫世袭指挥使之职,子周琪、周璘、周瑁世袭锦衣卫正千户之职,子周瑄锦衣卫百户之职。周彧也参预了与外戚张鹤龄家的纷争,弘治年间两家聚众相斗,致使都下震骇。周彧卒于正德三年(1508),赐葬祭如例,次年赠长宁侯。周彧长子周瑭为孝肃周太皇后侄,周彧死后,瑭袭父爵为长宁伯。瑭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为其辍视朝一日,并厚赐祭葬及丧具等物。 周能之墓位于何处,史籍记载不一。《光绪昌平州志》称:“明庆云侯周能墓,在州西柳林村畔。”(13)但从柳林村北周家墓地的《庆云侯周公神道碑》看,柳林村的墓主人当为周福山,而非周能。又,柳林村周家坟曾有的《周太后祭墓文》也只祭高祖、曾祖和祖周福山,并不包括周能。为此,麻兆庆在《昌平外志·新志校勘记》中认为周能墓不在柳林村,而是另有墓地(14)。如果麻兆庆的看法是对的,周能的墓地又在何处?明代大学士李东阳说,周能葬在都城西鸾台山之原(15)。此鸾台山就是阳台山,因葬礼而名异。阳台山下那些形如家族墓的巨大坟圈、绿琉璃瓦残片,以及周家坟的名称都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的线索,即明代能在此建如此巨大墓葬的周家,只能是周太后的柳林周家。阳台山下这处规模巨大的墓区距柳林村只有2公里,中间仅隔有一座明朝的草场,因此说该墓地在柳林村也不为错,《昌平州志》的记载仍说得通。 周能既已葬于阳台山下,其子周寿、周彧及周彧之子周瑭等死后也应葬在阳台山下,以随祖兆。周家的墓地为何从柳林村北移到柳林村西的阳台山麓?这应从周家发迹的历程来分析。周福山卒于景泰四年,此时英宗已被废黜,而周太后不过是英宗的贵嫔,周家的权势地位还不是很高,所以只是在村旁建造墓园而已。周能卒于英宗复位之后,其女已被封为贵妃,本人亦得授锦衣卫千户。此时的周家以其国戚的地位和权势完全可以另选墓址,以阳台山为龙脉建设大型墓园。此后,周能父子爵至公侯,墓园的规格也会因此而提高,使用绿琉璃瓦的装饰。
举报
遗憾啊,最近是没时间了,因为假期不在北京.
周家坟的几圈大墙在GOOGLE EARTH上分外明显,煞是好看.
对这个周贵妃没什么好感,英宗和钱皇后感情很好,死后要钱皇后合葬,这个周贵妃仗着是新帝生母就不让,后来自己也葬进去了,两个太后各葬左右耳室,但是周太后还是把钱皇后和丈夫地宫间的通道给堵上了,哎,真是……
自己明明是侧室,但母凭子贵,居然想夺正式之位,真是看不出丝毫大家之气。
还有,大觉寺南的周云端塔,应该也是周家坟的一部分吧
房山周云端衣冠塔也应算了。
这是柳林村周家坟前仅存的的石马,附近再无作者提到的另一匹石马和石碑等,另一匹石马村民讲被盗走,其他物件下落不明!!还有,大觉寺南的周云端塔,应该也是周家坟的一部分吧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1 04:10 , Processed in 0.144999 second(s), 18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