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5|回复: 3

京城文化漫笔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16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城文化漫笔

说起京城文化,是有雅俗之分的,雅的要数皇城的士大夫文化,俗的要以胡同文化为代表。

可以说,胡同几乎成了北京古老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象征。

胡同和北京特有的民居四合院,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四合院,便没有胡同。四合院和胡同以几何图平面划分形式,构成了北京城的形象。这种形式的构成。最初是皇城的扩大和衍化。只不过,越来越多人口和地盘膨胀的北京城,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越来越顾不上漂亮规矩,讲究阴阳契合,左右对称的几何图的划分形式。而今大规模的地产商圈地盖楼,更是对这种文化的致命摧残。

以前,标准的四合院建筑是前出廊后出厦,或进出两院有游廊垂花门外带耳房的。而一般的胡同也是和那种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小四合院连在一起的。这样的胡同,一种陶渊明的味道,是和皇城相匹配的。可惜,现在北京大多数胡同,没有了这种诗意盎然的味道。

胡同的名字也是很有趣的。在东城区,有帽儿,香饵,炒豆,灯草,黑芝麻,白米仓,三眼井 ……….种种五彩纷呈的胡同名称,而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它的渊源和故事。% `6 x, b0 W- v8 D

胡同的邻里关系,据说最让北京人骄傲,最让外国人羡慕,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又说千金买宅,万金买邻,都是说这种亲密的,相互照应的浓郁的人情味,当然,这是不错的,却也是不错了其中一半。这样的胡同所串联起的这样的大杂院,其中把人性善良和丑恶的两方面,一并滋养了起来。这样拥挤而窄小的生存空间,在门门相对窗窗相靠的大杂院里,呼吸和心跳都彼此听的格外清楚,人们便毫无隐私可言。

这样的胡同,有一样可以给北京安慰和回忆的,是一年四季清晨夜晚卖各种食品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宛如乐曲;以及剃头的铁“唤头”的响声,磨剪子磨刀的喇叭声,卖油的梆子声,卖糖果的铜锣声,卖针头线脑的铁镰声…….可以让人发思古之幽情,遥相当年一幅幅民俗风情画,这种胡同回荡的叫卖声,是北京底层百姓艰辛生计的写真。这充满底层百姓生命与生活气息的声音,是独特的,是属于北京的,成为京城文化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胡同文化,还应该包含有胡同里北京人说的话。全国各地方言之中,惟北京话最为丰富多彩,他的形象,厚实,一语双关,俏皮,幽默,尤其是后一点,大概是没的比的。这是和北京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位置分不开的。现在北京话中仍能找到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朝代的古词,还能找到不少少数民族的语词。比如“嗷糟”[心烦或不净]“水筲”[水桶],就分别是元明两代的古语。“您”北京人爱称呼的这个词,就是出自蒙古族,“大夫”则来自女真族。同时,北京作为古都,既有上至皇帝的宫廷语言,又有下至五行八作的市井语言,使得北京话雅俗兼备,相互融合。比如“待见”一词,喜欢之意,原是皇帝对臣下有带领引见之聚,被带着见皇帝,是项容光的事。而“来劲”这个词则来自妓院。只不过如今人们分不清哪个来自玉宇琼宫,哪个来自下里巴人罢了。这句话最后“罢了”一词,其实也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这在《红楼梦》一书中常可以看到。

北京话,实在是历史长时间冶炼。北方各民族多方交融的结果。这后一点对于北京话的形成、发展、在我看来更为重要。自辽金元至清。北京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之下,语言不可能不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明初迁都北京城之后,随迁而来的江淮一带的官员,随从至百姓,无形中使得北方语言和中原语言大融合,呈现语言杂交更为丰富而充满新鲜的活力。这种活力进入清代,使得北京话演变成现代的北京话。一部《红楼梦》就是用这种北京话写成的。即使到现在,《红楼梦》里的北京话也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读起来并不费劲。在胡同里听老人说着这样地道的北京老话,能听得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的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给劲。比如说讨价还价,北京人说是“打价”。一个“打”字,将价码拟人化,以后北京话中出现的“宰人”,价太贵坑人,其实都是从这根筋上繁衍出来的。比如说盯着,北京人说是“贼儿着”贼读平声,如贼一样不错眼珠一样瞄着你;比如天刚黑,北京人说是“擦黑”,刚和黑擦个边,这分寸劲。比如说白费事,北京人说“瞎掰”。说别扭,北京人说“窝心”,

说顺便,北京人说“带手儿”,说不爱回家,北京人说“这人没后脚跟”。即使北京人吵架,不说“这事没完,我不服你”,而是嚷嚷一句“姥姥”………..听听,什么劲头。什么味道。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指出,语言的出现,“不在是机械的,人为的或发明的东西,而是创造性的活动和人类精神活动的第一次肯定。”那么,北京语言的创造和发展,则更是我们创造性的精神财富,成为京城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如今说这话最地道的,要数北京人艺的老演员,或者胡同深处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这样的话,让北京有了色彩,有了历史和现实光影交错的感觉。

京城文化就是这样的博大精深,在北京城现代化的建设中,只有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和发展,北京城才会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古都,而不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拷贝。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em01]
发表于 2008-1-16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啊~不知道是住在中南海里面有感觉还是怎么的~总觉得当初应该以大兴为中心建造个新首都就好了~把老北京像雅典卫城似的保护起来
发表于 2008-1-31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写得真好 亦符实际 地道北京人 地道北京话 和谐了这个城市 亦美好了这里的一切人们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 04:05 , Processed in 1.12558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