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98|回复: 25

我想研究 北京话的变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21 0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想真是有意思,明朝时候的北京话什么样呢。现在听王朔王老师在锵锵三人行里的节目,就想到北京话的问题。其实北京话,北京文化被混淆了。因为王朔、冯小刚、叶京等等等这些军队大院子弟,这些新北京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让媒体,让大众对北京话产生了误解,很多外省人对北京话的印象是“流里流气,痞态十足”,其实这仅仅是1949年之后逐渐变迁来的北京话,老北京话或者说正宗北京话的特点是“字正腔圆,韵味绵长”,不信就听听启功等这些满清遗贵说话,就看看老舍的小说,就去为数不多的7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中去寻访。
 
王朔等人都是天南海北随军进京的眷属,从他们的话里可以清晰听到战争语言和文革用语,由此推知,近50年历史对北京话的强大影响。我想研究一个课题《北京话的变迁》,今天只是开题了。由北京话的变化看历史的变迁,更是对“正宗”北京文化的缅怀。
 
我就纳闷了,怎么没有一个特有名的北京土著,给北京话正名,就老舍这么一位,力量太薄弱了,小年轻的怎么就没一个呢,或者像王朔那岁数的老帮菜也行啊,咋就没有。针对这现象,我也稍微想了一下,不知道对不对。可能从满清倒台以来,皇亲国戚,王公大夫,有本事的,有钱的,都在历次历史运动中跑香港去了,跑美国去了,跑世界各地去了,剩下穷老百姓,哪有什么出人投地的机会,只能适应环境。而1949年新政府的建立,必有一帮子新北京跟着牛叉,一朝天子一朝臣嘛,以海淀区为例,是新北京的聚居地,好多高知,好多高干,高知子弟,高干子弟都住那边,他们现在占据了绝对优势(主要指话语权),他们成了北京文化的代言人,像前面提到的王朔等人,还有刘索拉,查建英,马未都等等等人,不胜枚举。
 
其实在清朝推翻明朝的时候,明朝北京话照样历经洗礼,真是有意思啊,这就是历史啦。但于个人而言,还是相当地希望北京是原来的北平,北京话依然如故----字正腔圆,韵味绵长。
 
今后将陆续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写一些小片段,为《北京话的变迁》这个课题做充分准备。这更多地是对逝去的文化的深深怀念,并搀杂着挥之不去的失落希望大家能搭把手,上网,逛书店的时候多帮我留意留意资料拉!看者有其份,哈哈哈~
 
北京话中的满语(不断补充)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 
饽饽(糕点,后亦指饼干) 
个应(gè ying)(使反感) 
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 
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嬷嬷:来源于满语meme,意为“乳”、“奶”,转意为“乳母” 
克扣(kē kòu):来源于满语keike,意同汉语 
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呵斥(hē chì):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 
抹擦(mā sà):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磨蹭(mò cuo),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 
咋呼(zhà 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 
胳肢(gé zh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 
邋遢(lā tā, 北京话发音为lē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 
哨叨(shào dao):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sodombi,原意为“马步行不稳”,转义为“轻佻、不稳重” 
挺(tǐng):北方方言,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 
克(kē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敞开儿(chǎng kār):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 
摘歪(zhāi wa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该漏(gái lou):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gaimbi,意为“要、取”,转意为“揩油” 
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磨即(mò ji):东北,北京方言,即磨蹭,来自满语moji,moduo 
额吝 (é lìn): 北京方言, 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渍痕,如衣领上的汗渍。来自满语,波纹的意思
: ~) {& K9 T$ M4 N1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1 2:45:4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有道理,总觉得自己说的北京话还不如冯小刚、王朔等人正宗,看来不是这样啊,呵呵。
发表于 2007-12-21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12-21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小姐的的层次越来越高了,呵呵.打心眼儿里支持您的研究,希望您"沙家浜第五场",呵呵.
发表于 2007-12-22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的研究。我70多了,37年,民国26年,七七事变那年生在广安门大街,现在还住这一块。听了说了一辈子北京话。跟我小时候比,北京话不纯了,好些个字词不是北京的,发展变化,谁也挡不住。大概是三种:大院话,楼门话,胡同话。49年以后开变,60来年了。找不着原来当得了。研究,麻烦。我以为齐如山可能是近代以来研究北京话最早,他跑到台湾,几十年好像没有过这人。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说乱了。打住。回头见! 

发表于 2007-12-22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个人认为,最早的北京话应该接近东北话,明朝迁都北京后应该接近江苏话,满清入关后加入了满语成分和新东北味儿。

京味儿作家除了老舍以外还有很多,例如本不是北京人的邓友梅。

另外,从记忆中饽饽一词一般应泛指蒸或烤、烙的面食,香饽饽可以指糕点。

撞克疑为“撞魂儿”。

发表于 2007-12-23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饽饽 泛指面粉做的食品。点心铺也叫饽饽铺,蒸馒头、窝头叫蒸饽饽,水饺叫煮饽饽。面条、油炸食品不叫饽饽。撞客,是撞魂儿,神经不正常状态。
发表于 2007-12-29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草长鹰飞的意见。硬造,容易添乱,帮倒忙。
发表于 2007-12-29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窃以为北京话的读音对新北京人来说有些陌生了,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脱离开适用人群的大背景谈语言有些缘木求鱼的意思,或者小仨妹妹准备做一个专题研究也挺好。

另外说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我们运用老北京词汇不要自己生搬硬造,应该以前辈已经使用成熟的词汇为准。

比如‘zhuāng ke’一词,应该信守‘撞客’的写法,因为红楼梦里面出现过的。

比如‘zhāi wai’一词,写作:仄歪 是一个通例了,没必要再创新出另一个写法。

比如‘gái lou’一词,‘赅搂’是一个用法也是如此的。

个人意见而已!!

问候!!

匿名  发表于 2008-1-8 21:29:00

最早咱们上小学要求普通话

说北京话那是没文化的表现

发表于 2008-1-29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六听草长鹰飞的讲座.

发表于 2008-1-29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买点书吧?老舍纪念馆有比较全的关于北京方言变迁的书。
发表于 2008-1-29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列的那些老北京话,我从小就听我奶奶说,胡同里的人也说,我也跟着说。可从来没有研究过。支持您的研究。

发表于 2008-2-12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说北京话就是东北话和北京周围的河北话的结合体。因为北京周围当地的语言都带有儿话音,所以现在的北京话,儿话音也很重。 前些时候,中国社科院一研究员经多年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统治中国四千年的普通话”。文中说: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统治中国近四千年的官方语言(即古时的普通话)是河南洛阳话。以前我只知道中国有近四千多年的国都,是建在河南省内。中国二字,就是中原之国的简称。但是河南在历史上有很多地方都当过中国的国都,哪个地方的语言统治一切呢,原来是洛阳话。这里面有许多考证,我也记不清那么多了。自元代开始,中国的首都建在北京,至今有707年。元朝,明朝时代的北京话还不是现在的话。只是在清代满人入关后,才形成了现在的北京话。这仅有三百年历史的北京话,还是好理解的,毕竟时间不太长嘛。
发表于 2008-2-14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话,亲切哦~
发表于 2008-3-1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某xx党进城之后带来的余孽产生的匪性十足的新北京话就不是人话!
发表于 2008-3-4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听见比我小的孩子都说的特硬的普通话。

就觉得自己说话时带出来的北京土话儿显得真挺土的似的。还刻意的板过。

想想真是天真,呵呵。

非常的支持小仨儿姑娘的研究,长见识。

发表于 2008-5-15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话,我最爱,地道,京腔京韵,美。
发表于 2008-6-2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问还真多。
发表于 2008-6-9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一个常用的:麻利儿的(赶紧的)

发表于 2008-6-18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满语,波纹的意思
发表于 2008-10-17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额吝 (é lìn)    个应  

8 ^. J3 O- E$ k2 \4 Q c% o

这俩词儿现在再说很多人不明白了...

发表于 2008-11-16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三在2007-12-22 17:31:00的发言:
2 b1 f& C0 ^8 Z4 C

支持!个人认为,最早的北京话应该接近东北话,明朝迁都北京后应该接近江苏话,满清入关后加入了满语成分和新东北味儿。

& z+ L1 M2 ?$ e( s1 k4 \. t

京味儿作家除了老舍以外还有很多,例如本不是北京人的邓友梅。

/ I( s/ G" B: l- L5 {0 l8 w" E* r% ?

另外,从记忆中饽饽一词一般应泛指蒸或烤、烙的面食,香饽饽可以指糕点。

( l9 S6 ?& V3 D' h# @3 ]

撞克疑为“撞魂儿”。

$ R% W8 j& }& p, `; \8 D% I! S

 

$ v8 B- e* s6 l3 |& J+ b1 p

也不是,北京这地方一直就是胡人较多,明朝皇帝曾经下令让北京老百姓改胡服、胡语,后因根本办不到也就黑不提白不提了。虽然当时不是现在所用的口音,但我想也不会是什么江苏话。

; C" E; B( @4 r

 

9 { B4 Y0 f! `

我认为,现在北京人的口音应该是满洲人学会汉语以后所用的口音,有研究表明,例如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学习完汉语,口音基本上都趋于北京音,所以当初满人也不例外。再有就是受到满洲汉人口音的影响,以及南方来京的汉官所用的某些字音的影响,是经过上百年提炼的语言。

发表于 2008-11-18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胡同里的北京话有一个特点 [吞音] 就是中间的音节不发声或者很轻 很轻 比如 大栅栏儿 北新桥儿 六部口儿 瓷器口
学英语的时候发现的 因为伦敦口音也是吞音很严重 如果有兴趣 可以看看英国女王或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他们也是吞音严重 中间的音像被吃掉一样
说的不对 还请大家担待



发表于 2008-11-24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猫大人在2008-10-17 14:51:00的发言:
' S+ O$ \* S( K: m/ E7 d

额吝 (é lìn)    个应  

8 h4 c5 m; ^1 x# d# @

这俩词儿现在再说很多人不明白了...

5 C& c" t' @- f

我媳妇现在还说我吃饭把衣服上弄的额吝,个应应为硌应

发表于 2008-11-24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城大魔头在2008-11-18 17:13:00的发言:
 我觉得胡同里的北京话有一个特点 [吞音] 就是中间的音节不发声或者很轻 很轻 比如 大栅栏儿 北新桥儿 六部口儿 瓷器口
学英语的时候发现的 因为伦敦口音也是吞音很严重 如果有兴趣 可以看看英国女王或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他们也是吞音严重 中间的音像被吃掉一样
说的不对 还请大家担待
现在好多孩子说话瞎吞,嘴里跟含着个蛋似的


* d% k" j3 o8 a$ |8 r(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 07:29 , Processed in 1.16671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