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2|回复: 8

[原创][分享]京西天泰山,古刹慈善寺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0-23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善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该寺的主要特点是集佛教,道教及民间诸神为一体,这样的布局在国内是少见的, 京西古香道从香山至妙峰山的必经之路。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3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人??

发表于 2007-10-23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10-23 17:24:17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人??

基督将军!

发表于 2007-10-23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10-23 17:33:27的发言:

基督将军!

怎么庙里有他?

发表于 2007-10-23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10-23 17:34:59的发言:

怎么庙里有他?

老冯一直住在那!
发表于 2007-10-23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10-23 17:36:53的发言:

老冯一直住在那!

冯玉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在1912年5月至1925年1月间三上天泰山慈善寺。隐居期间,他在慈善寺主要是读书、会友。在此期间,他接待过李大钊、张学良、孔祥熙、邓宝珊等各界人士。
发表于 2007-10-26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的真新啊,很不喜欢
发表于 2007-10-28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慈善寺 龛上肉胎酷似顺治

慈善寺 龛上肉胎酷似顺治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官庆培 邵伟 (07/05/22 16:38)

慈善寺是少见的释道合一、民间诸神齐聚的庙宇

二进正殿大悲坛内佛像众多

慈善寺曾是京西古香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善寺四周遍植绿树,郁郁葱葱

  高山围小丘 扼守香道人如织 形势多险要 乱世求静藏将军———

  石景山区模式口附近有座天泰山(亦名天台山),山峰不很高,主峰只有430米,东西北诸峰都比它高。它东依鬼见愁,北靠挂甲塔,面对克勤峪,南面是丘陵河川。

  天泰山主峰西侧平台上有座慈善寺,寺院始建于清初,分正院、东跨院两大部分。慈善寺四周遍植松柏,苍苍郁郁,灵秀静雅,远远看去犹如一只伸展出的绿色长臂手中托着红色的宝盒子。

  正院殿堂三进:前有韦驮殿,二进正殿大悲坛,三进后殿藏经阁。慈善寺所立神像之多、殿名之杂实为罕见。藏经阁是该寺最吸引人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开殿一次,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前来膜拜。

  慈善寺释道合一,兼糅民间诸神,格局别开生面,有24殿堂,100多间古建。寺内四眼泉水名闻四方,更有趣的是韦驮殿里,关羽、韦驮共处一殿,且关公安坐,韦驮怒立,而把弥勒佛请到寺外,另建一座殿供放。在别的寺院韦驮殿一般都是供奉弥勒佛、四大金刚。民间相传,清顺治皇帝出家在此,因而香火极盛。

  解放前夕,慈善寺失火,大火烧毁了部分建筑。

  解放后,慈善寺尘封深山五十载,房屋坍塌,院落破败。“文革”期间,寺内的各种塑像、碑刻被列入“四旧”,大多数被人为损毁。近年来,慈善寺一直在修复中。每到周末,很多城市里的人都到这里寻古探幽。

  慈善寺肉胎和顺治酷似

  关于慈善寺,当地村民都能讲上一两个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康熙年间,有一疯僧来到天泰山修行。圆寂前,疯僧对弟子说:“如果我死后三天,遗体还不散发出香味的话,说明我修行未成,可将我的尸体葬入塔中。如有异香放出,说明我已修成正果,你们要将我的遗体放在龛上。”疯僧坐化三日之后,果有异香四溢,于是第子供其肉体为佛,供后人膜拜。朝廷赐疯僧为“魔王和尚”。因此慈善寺在民间又被称为“魔王和尚庙”。

  疯僧的肉胎与清世祖顺治极为酷似,因此在民间又衍生出“顺治出家”的传说。清朝皇帝顺治因宠妃病死而看破红尘,他悄悄出宫,来到了天泰山下,见此地群山环抱,古树参天,遂在此落发为僧,苦苦修行,圆寂之后,留一肉胎,供奉在慈善寺。从这些传说中可以推测,慈善寺大约建于清康乾年间。

  慈善寺建成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代重修。每修一次,寺庙便扩大一倍,最终发展到拥有房舍百余间、殿堂20余间的较大规模。

  在此期间,慈善寺成为民间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该寺残存的碑刻记载,从乾隆时代起,如意礼仪钱粮圣会、上吉如意老会、鲜果圣会、放堂圣会等都在慈善寺活动。

  天泰山和慈善寺还曾是京西古香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龙山的狮子窝摩崖石刻开始,途经东茶棚-古香道真迹-佛子桥-片石-满井茶棚-万善桥-双泉寺-慈善寺,每逢各种庙会这里总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三月,慈善寺还举办自己的庙会,更是吸引着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们纷至沓来。

  据该寺残碑记载:“列于每年三月之望,为古佛成道之期,远近村民、商学界、信男善女焚香顶礼者络绎塞途,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

  冯玉祥慈善寺里当“和尚”

  1921年至1924年间,冯玉祥曾三次隐居天泰山慈善寺中,其间张作霖的代表杨宇霆、李景林、张学良,阎锡山的代表、段祺瑞的代表、孙中山的代表汪精卫、孔祥熙、徐谦,包括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等都曾到过慈善寺拜访冯玉祥。

  现在,游人到天泰山,一进山门即可看到醒目的石刻,在寺门外弥勒佛殿南侧山坡上刻有“勤俭为宝”和“真吃苦”,后山还有四处分别是“耕读”、“淡泊”、“灵境”及签卦全文。那是1924年冯玉祥将军留下笔迹,请石匠雕刻而成的。

 北京附近有许多山清水秀之地,为什么冯玉祥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天泰山呢?这是因为天泰山是少见的释道合一及民间众神齐聚的庙宙,也是一个形势险要之地。

  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说:“这一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若是发生战争,只要地形熟悉,这许多地方都是可以大大的利用的。”

  1912年3月冯玉祥第一次上天泰山。1916年,因对段祺瑞当局不满,冯玉祥提出辞职被批准,于是称病离开正定,第二次回天泰山“养病”。此间他写了不少对联,如:“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成名多在勤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他还说:“以静为福,以淡为禄,维谦得人,维和得天。”

  冯玉祥在山上除了读《七子兵略》等书籍,还经常借读庙里的佛经。他说:“佛经也有好的意思,记得有一段说和尚打坐,时间久了,腰酸背胀,心烦意乱,无法支持就念经语:父母未生我时,我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我觉得这意思极好,可以养成大无畏的精神,无论遇何困难都不会退却。——若在火线上记住这两句经语,定能生出勇气,增大无畏力量。”

  冯玉祥和慈善寺里的玉宗和尚关系十分融洽,在杨宇霆、张学良上山来访时,冯玉祥和大家合影,请玉宗和尚站在中间。第二次到天泰山的时候,他问玉宗和尚:“从前来游玩时,只有一座大庙,此次来,看见新建了几所小庙,其中一座是送子娘娘庙,为什么新修这些庙?”和尚说:“因为老百姓来朝山进香,许多是为了求子,若不盖这个庙,他们就不来进香了。”冯玉祥听后夸奖和尚:“你真能干,你做和尚像开店一样,主顾要什么货,你就进什么货。”

  冯玉祥在寺里与玉宗和尚曾经合写过一副对联,形象地描写了慈善景观:“松蟠福地千山绿,月到天台万里春。”

  天泰山主峰西侧平台上有座慈善寺,寺院始建于清初,分正院、东跨院两大部分。慈善寺四周遍植松柏,苍苍郁郁,灵秀静雅,远远看去犹如一只伸展出的绿色长臂手中托着红色的宝盒子。

  正院殿堂三进:前有韦驮殿,二进正殿大悲坛,三进后殿藏经阁。慈善寺所立神像之多、殿名之杂实为罕见。藏经阁是该寺最吸引人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开殿一次,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前来膜拜。

  慈善寺释道合一,兼糅民间诸神,格局别开生面,有24殿堂,100多间古建。寺内四眼泉水名闻四方,更有趣的是韦驮殿里,关羽、韦驮共处一殿,且关公安坐,韦驮怒立,而把弥勒佛请到寺外,另建一座殿供放。在别的寺院韦驮殿一般都是供奉弥勒佛、四大金刚。民间相传,清顺治皇帝出家在此,因而香火极盛。

  解放前夕,慈善寺失火,大火烧毁了部分建筑。

  解放后,慈善寺尘封深山五十载,房屋坍塌,院落破败。“文革”期间,寺内的各种塑像、碑刻被列入“四旧”,大多数被人为损毁。近年来,慈善寺一直在修复中。每到周末,很多城市里的人都到这里寻古探幽。

  慈善寺肉胎和顺治酷似

  关于慈善寺,当地村民都能讲上一两个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康熙年间,有一疯僧来到天泰山修行。圆寂前,疯僧对弟子说:“如果我死后三天,遗体还不散发出香味的话,说明我修行未成,可将我的尸体葬入塔中。如有异香放出,说明我已修成正果,你们要将我的遗体放在龛上。”疯僧坐化三日之后,果有异香四溢,于是第子供其肉体为佛,供后人膜拜。朝廷赐疯僧为“魔王和尚”。因此慈善寺在民间又被称为“魔王和尚庙”。

  疯僧的肉胎与清世祖顺治极为酷似,因此在民间又衍生出“顺治出家”的传说。清朝皇帝顺治因宠妃病死而看破红尘,他悄悄出宫,来到了天泰山下,见此地群山环抱,古树参天,遂在此落发为僧,苦苦修行,圆寂之后,留一肉胎,供奉在慈善寺。从这些传说中可以推测,慈善寺大约建于清康乾年间。

  慈善寺建成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代重修。每修一次,寺庙便扩大一倍,最终发展到拥有房舍百余间、殿堂20余间的较大规模。

  在此期间,慈善寺成为民间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该寺残存的碑刻记载,从乾隆时代起,如意礼仪钱粮圣会、上吉如意老会、鲜果圣会、放堂圣会等都在慈善寺活动。

  天泰山和慈善寺还曾是京西古香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龙山的狮子窝摩崖石刻开始,途经东茶棚-古香道真迹-佛子桥-片石-满井茶棚-万善桥-双泉寺-慈善寺,每逢各种庙会这里总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三月,慈善寺还举办自己的庙会,更是吸引着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们纷至沓来。

  据该寺残碑记载:“列于每年三月之望,为古佛成道之期,远近村民、商学界、信男善女焚香顶礼者络绎塞途,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

  冯玉祥慈善寺里当“和尚”

  1921年至1924年间,冯玉祥曾三次隐居天泰山慈善寺中,其间张作霖的代表杨宇霆、李景林、张学良,阎锡山的代表、段祺瑞的代表、孙中山的代表汪精卫、孔祥熙、徐谦,包括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等都曾到过慈善寺拜访冯玉祥。

  现在,游人到天泰山,一进山门即可看到醒目的石刻,在寺门外弥勒佛殿南侧山坡上刻有“勤俭为宝”和“真吃苦”,后山还有四处分别是“耕读”、“淡泊”、“灵境”及签卦全文。那是1924年冯玉祥将军留下笔迹,请石匠雕刻而成的。

 北京附近有许多山清水秀之地,为什么冯玉祥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天泰山呢?这是因为天泰山是少见的释道合一及民间众神齐聚的庙宙,也是一个形势险要之地。

  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说:“这一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若是发生战争,只要地形熟悉,这许多地方都是可以大大的利用的。”

  1912年3月冯玉祥第一次上天泰山。1916年,因对段祺瑞当局不满,冯玉祥提出辞职被批准,于是称病离开正定,第二次回天泰山“养病”。此间他写了不少对联,如:“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成名多在勤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他还说:“以静为福,以淡为禄,维谦得人,维和得天。”

  冯玉祥在山上除了读《七子兵略》等书籍,还经常借读庙里的佛经。他说:“佛经也有好的意思,记得有一段说和尚打坐,时间久了,腰酸背胀,心烦意乱,无法支持就念经语:父母未生我时,我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我觉得这意思极好,可以养成大无畏的精神,无论遇何困难都不会退却。——若在火线上记住这两句经语,定能生出勇气,增大无畏力量。”

  冯玉祥和慈善寺里的玉宗和尚关系十分融洽,在杨宇霆、张学良上山来访时,冯玉祥和大家合影,请玉宗和尚站在中间。第二次到天泰山的时候,他问玉宗和尚:“从前来游玩时,只有一座大庙,此次来,看见新建了几所小庙,其中一座是送子娘娘庙,为什么新修这些庙?”和尚说:“因为老百姓来朝山进香,许多是为了求子,若不盖这个庙,他们就不来进香了。”冯玉祥听后夸奖和尚:“你真能干,你做和尚像开店一样,主顾要什么货,你就进什么货。”

  冯玉祥在寺里与玉宗和尚曾经合写过一副对联,形象地描写了慈善景观:“松蟠福地千山绿,月到天台万里春。”

  天泰山主峰西侧平台上有座慈善寺,寺院始建于清初,分正院、东跨院两大部分。慈善寺四周遍植松柏,苍苍郁郁,灵秀静雅,远远看去犹如一只伸展出的绿色长臂手中托着红色的宝盒子。

  正院殿堂三进:前有韦驮殿,二进正殿大悲坛,三进后殿藏经阁。慈善寺所立神像之多、殿名之杂实为罕见。藏经阁是该寺最吸引人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开殿一次,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前来膜拜。

  慈善寺释道合一,兼糅民间诸神,格局别开生面,有24殿堂,100多间古建。寺内四眼泉水名闻四方,更有趣的是韦驮殿里,关羽、韦驮共处一殿,且关公安坐,韦驮怒立,而把弥勒佛请到寺外,另建一座殿供放。在别的寺院韦驮殿一般都是供奉弥勒佛、四大金刚。民间相传,清顺治皇帝出家在此,因而香火极盛。

  解放前夕,慈善寺失火,大火烧毁了部分建筑。

  解放后,慈善寺尘封深山五十载,房屋坍塌,院落破败。“文革”期间,寺内的各种塑像、碑刻被列入“四旧”,大多数被人为损毁。近年来,慈善寺一直在修复中。每到周末,很多城市里的人都到这里寻古探幽。

  慈善寺肉胎和顺治酷似

  关于慈善寺,当地村民都能讲上一两个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康熙年间,有一疯僧来到天泰山修行。圆寂前,疯僧对弟子说:“如果我死后三天,遗体还不散发出香味的话,说明我修行未成,可将我的尸体葬入塔中。如有异香放出,说明我已修成正果,你们要将我的遗体放在龛上。”疯僧坐化三日之后,果有异香四溢,于是第子供其肉体为佛,供后人膜拜。朝廷赐疯僧为“魔王和尚”。因此慈善寺在民间又被称为“魔王和尚庙”。

  疯僧的肉胎与清世祖顺治极为酷似,因此在民间又衍生出“顺治出家”的传说。清朝皇帝顺治因宠妃病死而看破红尘,他悄悄出宫,来到了天泰山下,见此地群山环抱,古树参天,遂在此落发为僧,苦苦修行,圆寂之后,留一肉胎,供奉在慈善寺。从这些传说中可以推测,慈善寺大约建于清康乾年间。

  慈善寺建成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代重修。每修一次,寺庙便扩大一倍,最终发展到拥有房舍百余间、殿堂20余间的较大规模。

  在此期间,慈善寺成为民间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该寺残存的碑刻记载,从乾隆时代起,如意礼仪钱粮圣会、上吉如意老会、鲜果圣会、放堂圣会等都在慈善寺活动。

  天泰山和慈善寺还曾是京西古香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龙山的狮子窝摩崖石刻开始,途经东茶棚-古香道真迹-佛子桥-片石-满井茶棚-万善桥-双泉寺-慈善寺,每逢各种庙会这里总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三月,慈善寺还举办自己的庙会,更是吸引着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们纷至沓来。

  据该寺残碑记载:“列于每年三月之望,为古佛成道之期,远近村民、商学界、信男善女焚香顶礼者络绎塞途,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

  冯玉祥慈善寺里当“和尚”

  1921年至1924年间,冯玉祥曾三次隐居天泰山慈善寺中,其间张作霖的代表杨宇霆、李景林、张学良,阎锡山的代表、段祺瑞的代表、孙中山的代表汪精卫、孔祥熙、徐谦,包括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等都曾到过慈善寺拜访冯玉祥。

  现在,游人到天泰山,一进山门即可看到醒目的石刻,在寺门外弥勒佛殿南侧山坡上刻有“勤俭为宝”和“真吃苦”,后山还有四处分别是“耕读”、“淡泊”、“灵境”及签卦全文。那是1924年冯玉祥将军留下笔迹,请石匠雕刻而成的。

 北京附近有许多山清水秀之地,为什么冯玉祥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天泰山呢?这是因为天泰山是少见的释道合一及民间众神齐聚的庙宙,也是一个形势险要之地。

  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说:“这一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若是发生战争,只要地形熟悉,这许多地方都是可以大大的利用的。”

  1912年3月冯玉祥第一次上天泰山。1916年,因对段祺瑞当局不满,冯玉祥提出辞职被批准,于是称病离开正定,第二次回天泰山“养病”。此间他写了不少对联,如:“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成名多在勤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他还说:“以静为福,以淡为禄,维谦得人,维和得天。”

  冯玉祥在山上除了读《七子兵略》等书籍,还经常借读庙里的佛经。他说:“佛经也有好的意思,记得有一段说和尚打坐,时间久了,腰酸背胀,心烦意乱,无法支持就念经语:父母未生我时,我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我觉得这意思极好,可以养成大无畏的精神,无论遇何困难都不会退却。——若在火线上记住这两句经语,定能生出勇气,增大无畏力量。”

  冯玉祥和慈善寺里的玉宗和尚关系十分融洽,在杨宇霆、张学良上山来访时,冯玉祥和大家合影,请玉宗和尚站在中间。第二次到天泰山的时候,他问玉宗和尚:“从前来游玩时,只有一座大庙,此次来,看见新建了几所小庙,其中一座是送子娘娘庙,为什么新修这些庙?”和尚说:“因为老百姓来朝山进香,许多是为了求子,若不盖这个庙,他们就不来进香了。”冯玉祥听后夸奖和尚:“你真能干,你做和尚像开店一样,主顾要什么货,你就进什么货。”

  冯玉祥在寺里与玉宗和尚曾经合写过一副对联,形象地描写了慈善景观:“松蟠福地千山绿,月到天台万里春。”

  天泰山主峰西侧平台上有座慈善寺,寺院始建于清初,分正院、东跨院两大部分。慈善寺四周遍植松柏,苍苍郁郁,灵秀静雅,远远看去犹如一只伸展出的绿色长臂手中托着红色的宝盒子。

  正院殿堂三进:前有韦驮殿,二进正殿大悲坛,三进后殿藏经阁。慈善寺所立神像之多、殿名之杂实为罕见。藏经阁是该寺最吸引人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开殿一次,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前来膜拜。

  慈善寺释道合一,兼糅民间诸神,格局别开生面,有24殿堂,100多间古建。寺内四眼泉水名闻四方,更有趣的是韦驮殿里,关羽、韦驮共处一殿,且关公安坐,韦驮怒立,而把弥勒佛请到寺外,另建一座殿供放。在别的寺院韦驮殿一般都是供奉弥勒佛、四大金刚。民间相传,清顺治皇帝出家在此,因而香火极盛。

  解放前夕,慈善寺失火,大火烧毁了部分建筑。

  解放后,慈善寺尘封深山五十载,房屋坍塌,院落破败。“文革”期间,寺内的各种塑像、碑刻被列入“四旧”,大多数被人为损毁。近年来,慈善寺一直在修复中。每到周末,很多城市里的人都到这里寻古探幽。

  慈善寺肉胎和顺治酷似

  关于慈善寺,当地村民都能讲上一两个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康熙年间,有一疯僧来到天泰山修行。圆寂前,疯僧对弟子说:“如果我死后三天,遗体还不散发出香味的话,说明我修行未成,可将我的尸体葬入塔中。如有异香放出,说明我已修成正果,你们要将我的遗体放在龛上。”疯僧坐化三日之后,果有异香四溢,于是第子供其肉体为佛,供后人膜拜。朝廷赐疯僧为“魔王和尚”。因此慈善寺在民间又被称为“魔王和尚庙”。

  疯僧的肉胎与清世祖顺治极为酷似,因此在民间又衍生出“顺治出家”的传说。清朝皇帝顺治因宠妃病死而看破红尘,他悄悄出宫,来到了天泰山下,见此地群山环抱,古树参天,遂在此落发为僧,苦苦修行,圆寂之后,留一肉胎,供奉在慈善寺。从这些传说中可以推测,慈善寺大约建于清康乾年间。

  慈善寺建成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代重修。每修一次,寺庙便扩大一倍,最终发展到拥有房舍百余间、殿堂20余间的较大规模。

  在此期间,慈善寺成为民间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该寺残存的碑刻记载,从乾隆时代起,如意礼仪钱粮圣会、上吉如意老会、鲜果圣会、放堂圣会等都在慈善寺活动。

  天泰山和慈善寺还曾是京西古香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龙山的狮子窝摩崖石刻开始,途经东茶棚-古香道真迹-佛子桥-片石-满井茶棚-万善桥-双泉寺-慈善寺,每逢各种庙会这里总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每年农历三月,慈善寺还举办自己的庙会,更是吸引着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们纷至沓来。

  据该寺残碑记载:“列于每年三月之望,为古佛成道之期,远近村民、商学界、信男善女焚香顶礼者络绎塞途,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

  冯玉祥慈善寺里当“和尚”

  1921年至1924年间,冯玉祥曾三次隐居天泰山慈善寺中,其间张作霖的代表杨宇霆、李景林、张学良,阎锡山的代表、段祺瑞的代表、孙中山的代表汪精卫、孔祥熙、徐谦,包括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等都曾到过慈善寺拜访冯玉祥。

  现在,游人到天泰山,一进山门即可看到醒目的石刻,在寺门外弥勒佛殿南侧山坡上刻有“勤俭为宝”和“真吃苦”,后山还有四处分别是“耕读”、“淡泊”、“灵境”及签卦全文。那是1924年冯玉祥将军留下笔迹,请石匠雕刻而成的。

 北京附近有许多山清水秀之地,为什么冯玉祥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天泰山呢?这是因为天泰山是少见的释道合一及民间众神齐聚的庙宙,也是一个形势险要之地。

  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说:“这一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若是发生战争,只要地形熟悉,这许多地方都是可以大大的利用的。”

  1912年3月冯玉祥第一次上天泰山。1916年,因对段祺瑞当局不满,冯玉祥提出辞职被批准,于是称病离开正定,第二次回天泰山“养病”。此间他写了不少对联,如:“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成名多在勤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他还说:“以静为福,以淡为禄,维谦得人,维和得天。”

  冯玉祥在山上除了读《七子兵略》等书籍,还经常借读庙里的佛经。他说:“佛经也有好的意思,记得有一段说和尚打坐,时间久了,腰酸背胀,心烦意乱,无法支持就念经语:父母未生我时,我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我觉得这意思极好,可以养成大无畏的精神,无论遇何困难都不会退却。——若在火线上记住这两句经语,定能生出勇气,增大无畏力量。”

  冯玉祥和慈善寺里的玉宗和尚关系十分融洽,在杨宇霆、张学良上山来访时,冯玉祥和大家合影,请玉宗和尚站在中间。第二次到天泰山的时候,他问玉宗和尚:“从前来游玩时,只有一座大庙,此次来,看见新建了几所小庙,其中一座是送子娘娘庙,为什么新修这些庙?”和尚说:“因为老百姓来朝山进香,许多是为了求子,若不盖这个庙,他们就不来进香了。”冯玉祥听后夸奖和尚:“你真能干,你做和尚像开店一样,主顾要什么货,你就进什么货。”

  冯玉祥在寺里与玉宗和尚曾经合写过一副对联,形象地描写了慈善景观:“松蟠福地千山绿,月到天台万里春。”

1 p: a2 V, ]# T$ F+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8 22:34:1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0 12:01 , Processed in 1.14841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