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景物记略之三)
1 V+ z' `2 o6 \2 |5 `! y$ J9 H( v1 A. b, @- V U! i5 k
太庙
/ @6 _, e4 i6 a9 n 作者:非墨
$ A# w# m! S. z$ U
6 Q8 p( m! R: R% O. e6 C2 i7 d( X& ?4 S3 |
太庙是个好地方。我已去过三次。4 l% M. p. N7 c+ r
' t4 @3 F& J7 g/ U; }3 F 室友萝卜因冯小刚电影《大腕》里的“葬礼”场景是在太庙拍的,所以就跑去看了一回。回到宿舍只是一再地说好,却不细说究竟好在哪里。忽然便联想起苏轼在《石钟山记》里的感慨:“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心里就有些着急,但也没更好的办法。
" s( c& \* f& R# C
# f1 h& r$ z3 @/ a7 D 所以,在一个周末没事时,我便独自也跑去看了一回。看了,觉得果然是好。因为喜欢,生了些牵挂,第二周又独自跑去玩了一圈,徜徉在太庙的高墙下,待了一天。细想去,我究竟喜欢太庙什么?却也说不上。我喜欢太庙里的空气,清新里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峻。我喜欢太庙的建筑,威严中透着一股子人情味。我喜欢太庙里一排排苍劲而扭曲的古柏,枝杆秃秃地伸向天空,像在扑捉点什么,又像在企求点什么,远望近仰都让人生出一股子莫名的感叹和忧伤来。+ O9 l' \2 G P
6 d( r- y- R, c; m% A
太庙的建筑可与紫禁城媲美,人去得又少。紫禁城太喧哗,烟火气重,杀伐气盛。嘈杂之地,再好,也就没多大意思了,不宜游玩和痴坐。此外,太庙上空的老鸦叫得也很有些趣味和诗意,呱呱几声,很有些穿透力,我并不因此而生出半丝恐惧和凄凉的心境,反倒感到异乎寻常的安静和平和。这很奇怪。2 s S3 H1 O! |, o$ q
r3 Z2 O9 c: u8 F 太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位于紫禁城午门左前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将前朝皇家家庙变成自家家庙,而非简单地一焚了之,说明清入关时很大器,包容性强,难怪得天下。明正统十一年(1446)、天顺元年(1457)、 弘治四年(1491)、正德十五年(1520)均进行过修葺和增筑。清顺治五年 (1648) 和乾隆时又有过较大规模增修。我以为,反反复复地维修和修缮,说明中国皇家和百姓处理一样,对家庙其极重视。
/ B- v+ d# B% g
; ~' s2 `5 [9 ^ 清帝逊位之后,太庙仍归清室保管。民国十三年(1924) 由清室缮后委员会接收,改为和平公园。十七年(1928) 由故宫博物院管理,废除园名继续开放。1951年1月划归北京市总工会,同年4月30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是太庙最不好的地方,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被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占着,所以我去的几次,都没能进到房建里面去看一看。
) ?, E0 H% c# o' L6 p/ t: [
% I, Z' l# b/ X0 `# Z 第三次去,好像是从贵阳来了一个女子,让我带着她去逛北京城。逛完天安门广场,我极力推荐她去太庙看看。其实,我还是为了心底里的一点私心,趁机再看一回太庙。匆匆看完太庙后,她似乎什么感觉也没有,也不觉得太庙有多好。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似乎又独自游了一遍太庙似的。现在回想起来,却怎么也记不起同游的那个贵阳女子究竟是谁了……7 k5 ~5 u5 E' \. N
- W0 ~( M) a- H
太庙的好也许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好,一种不可言传的好,一种只有用心体会才品得出味道的好,一种有慧根佛性和缘才感受得到的好。难怪室友萝卜吱吱唔唔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 X0 s/ |$ m% K1 C, }% H0 N" H
$ `& V/ L5 V/ [4 ?5 V4 l
$ {7 S q' O! x* l; r' F2 g)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11:27: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