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88|回复: 1

◤◢◤◢◤◢◤◢ 社 稷 坛[图库] ◤◢◤◢◤◢◤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2-4 0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放在下面的网易相册中:

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108204238/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0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稷坛

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处。该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其旧址是元代万寿兴国寺。清代沿袭明制,仍为社稷坛。辛亥之后,1914年辟为公园,名中央公园,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1949年,人民政府对该园进行了大规模建设,清除垃圾、浚疏河道、堆土叠山、增植花木,园林面貌焕然一新。

(一)景观介绍

1社稷坛

五色土 "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社稷坛遍布全国各地,为此,皇家设在都城的社稷坛称"太社太稷"坛。太社之神名句龙,据说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能辨别土壤。他在颛顼高阳氏时(约前2514~前2437)代,任土正官。后来人们尊他为后土。太稷之神名弃,其母邰姜源。传说姜源在一次郊游时,见到地面上有一大脚印,她用自己的脚一试大小,顿时觉得精神恍惚归而有孕,生下一男。为免遭诽议,他弃婴于郊外。婴儿命大,牛羊用乳汁哺育,飞鸟用羽毛保温,他遂活了下来,后由人收养,起名叫弃。弃从小喜爱务农,常试种野生种子,而后获得果实。于是他就教给人们如何耕耘。现在山西省闻喜县有稷王山,山上有五色石子,像麦、像豆,人称五谷石,据说就是弃留下来的。 据《日下旧闻考》载:"社稷坛在阙右,北向,坛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皆白石,各四级。上成筑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土由涿、霸二州,房山、安东二县予办解部,同太常寺验用……",该坛座南朝北,现在中山公园后河的红门,是当时社稷坛的正门。 坛上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传说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天下正中,而他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东方太**,木神辅佐,手持圆规,掌管春天,属青色;南方炎帝,火神辅佐,手持秤杆,掌管夏天,属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辅佐,手拿曲尺,掌管秋天,属白色;北方颛顼,水神辅佐,手拿秤锤,掌管冬天,属黑色;黄帝居中,土神辅佐,手拿一根绳子,掌管四方,属黄色。 代表社神受祭的是一根长三尺六寸,一尺六寸见方的石柱,代表稷神受祭的是一同样大小的木柱。五色土中央有一土龛,受祭的木、石二柱被植龛中。社、稷二神有时分祭,有时合祭。后来觉得合祭时同放二柱不妥,遂改为只用一根石柱,名叫社主石,又叫江山石,辛亥后,社主石亦被扔掉,只剩五色土。 历时500多年的五色土,"文化大革命"时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坛南的小花园内,也改种茄子、西红柿和大青茭等有实用价值的蔬菜。

2拜殿中山堂

拜殿也叫祭殿或享殿,是一座建于明初的木结构大殿。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不用天花棚顶,因而见到的是一幅美丽的几何图案。该殿是为雨天祭祀而建的,不遇雨时,均在殿外坛上祭祀。明太祖在南京建的社稷坛无拜殿,怕"天地之气"不接。朱棣迁都北京后,始建该殿,有550年的历史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美国提督曾在这里设办公室。辛亥革命后,1923年重修了拜殿,作为各界团体集会,举办展览的场所。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曾在此殿停放棺榇,接受各界人士吊唁。1928年该殿改名为中山堂。 北京解放初期,这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这里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曾在此一起观看文艺演出。 中山堂后面的大殿,原是一座门,叫戟门,亦即社稷坛之正宫门。3个门洞内各放着24把大铁戟,共72把。每把铁戟长11丈,号称"银镦红杆金龙戟"。大戟插在木架上,排列两旁,既壮观又威严。可惜的是72把大戟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全部盗走。1914年辟为公园后,把大戟门改建为殿堂,现在是北京政协的会议室。 再往北,临河红墙之门,是当初社稷坛的最前之门。皇帝每次祭坛都需过此处。自辟为公园后,正门改在长安街上,此处就成为公园后部了。

3坛南区

中山公园南大门内是一座五间的过厅。厅内左壁镶嵌着一块《中央公园》石碑。碑中记载着1914年辟为公园的历史及园中景物。 长廊:过厅的东西均有长廊相接,西段长廊又分为南北两支,一支往北达绘影楼;一支往南到水榭。东廊则向东北方向延伸,到"来今雨轩",全廊231间。其曲折多变的风格是颐和园长廊所不及的。 保卫和平坊:南门内花坛之北,有一座由大理石和蓝琉璃瓦建造的三间四柱三楼大牌楼。它即是原在东单牌楼北边,总布胡同口外的克林德纪念坊。1918年迁建在中山公园,并改名为"公理战胜坊",1952年又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坊额为郭沫若手书。

(1)柏树林

园内古柏成林,共有600多株。其中有7棵树龄最久,一字排列在园路北侧,相传始植于辽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最东一株颇为奇特,古柏树干中,又生出一槐树,得到"槐柏合抱"的称谓。

(2)南坛门石狮

坛门南面原无石狮,此狮是河北省大名县一座古庙的文物。1918年,该县镇守使王怀庆巡查时,见到了这对被埋多年仅露头部的石狮。发掘后,见此狮雕法别致,是少见的昂首坐狮。虽二狮均为白色,但石质不同,用木棍敲打,一出铁音,一出铜音。后来购置运京,放在此处。

(3)水榭

水榭在公园西南隅,创建于1916年,是一处临水建筑,三面回廊相绕,北面立在水中。这里环境优美,四面缀景。是举办小型展览的地方。

(4)四宜轩

该轩在水榭西北的小岛上,轩房平面呈"工"字形。清代原是一座关帝庙,1919年改建成轩。轩东陈列着一块来自圆明园的太湖石,称"绘月"石。

(5)唐花坞

在荷花池之北,与四宜轩隔湖相望。该花坞建于1915年,唐花亦称堂花。唐本作"課",是用火焙烘之意。该建筑原为木结构,1936年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正中间改八角亭式,顶、吻、瓦、脊均为宫殿式。

(6)兰亭八柱亭

这是一座八角石亭,原是圆明园中的40景之一,八根柱上分别刻着古人临摹的八册《兰亭帖》。第一柱是虞世南,第二柱是褚遂良,第三柱是冯承素,第四柱是柳宗元,第五柱是柳公权,第六柱是于敏中,第七柱是董其昌,第八柱是乾隆。亭中石碑正面刻王羲之修禊的故事。曲水流觞图,背面刻乾隆诗文。该亭和碑于1917年从圆明园废墟中清理出来,移建于此。开始只是一座普通敞轩,1971年重建亭子,恢复原状。亭匾"景自天成"。

(7)习礼亭

在南坛门对面有一座建筑精美的暖亭。明清时原是鸿胪寺中的一座亭子,专为演习朝见皇帝之礼用。1900年,八国联军焚烧了鸿胪寺,但此亭幸免。清政府将其移建在附近的礼部衙门。1917年再移于此。

4坛西区

社稷坛之西空间较小,成一狭长地带,现在是比较热闹的区域。西坛门外有宰牲亭。小土山南面有一块太湖石,上刻乾隆手书"青莲朵"三字。乾隆南巡杭州,在行宫见到此石,甚喜爱。浙江巡抚连忙将其搬运来京,陈列在长春园的倩园"太虚空院"中。乾隆赐名青莲朵。《养吉斋丛录》中载,此石是南宋德寿宫中遗物,叫芙蓉石。 西坛门往西是儿童游乐场。过去这里曾是一处高尔夫球场,北面有假山,南面有鹿圃,养鹿多头。 现在的食品部,原是三家风格不同的茶社餐馆,即时髦的柏斯馨、古朴的春明馆和二者特色兼而有之的长美轩。

5坛东区

东坛门外,原来是一处古木阴森地带。清朝皇帝祭坛时都从东北门出入,这里的一段路成为御路。开辟公园后,在红墙上开了一个月洞门,修为环坛游路。 1915年,聘请日本匠人在坛东堆砌假山一座,颇有"洋味"。山上原建有一座六角筒瓦凉亭,叫六方亭。1930年换成绿琉璃瓦,改名松柏交翠亭。 在松柏交翠亭南,有投壶亭,建于1915年。为一座十字形敞亭。1926年重建。 投壶亭南有"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是当时公园董事会俱乐部,后改为餐厅,该轩之名,有朋友们欢聚一堂之意。 "来今雨轩"前之太湖石,名青云片。此石与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合称为二青。青云片为小青。1925年将小青从圆明园时赏斋废墟中移来此园。 "来今雨轩"之后,有南派风格假山一处,1915年堆成。坐在轩中,隔窗望去,犹如置身于重山之中。 长青园,在坛东区北部。这里原是一处比较清静的地方,无甚设施。近几年来,开辟成一处新游览区,命名为长青园。这里松柏相映,草木交辉,还有竹篱、棚架、花坛、盆景等,其中有6株引人注目的云杉树挺拔翠绿并排生长,原为毛主席追悼大会布置会场所用,后移植此处。

6坛北区

坛北门外,有一座八根石柱的石亭,名"格言亭",每根柱上都刻着古代名贤格言。民国四年(1915)建在大门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建"战胜坊",而将亭移来此处。北洋政府时,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亲戚剑秋氏捐资建设。文革时期,柱上格言被毁。

7其他建筑

在五色土的东南方和东北方各有一组建筑,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即音乐堂和愉园。(音乐堂参见第四章)。 愉园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新建筑,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有八角亭、垂花门、鱼池等,是新颖的园中之园。游廊内嵌有1983年7月25日记载建园始末的碑记和装嵌在壁内的游鱼水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4 13:28 , Processed in 1.11635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