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59|回复: 2

想起了“打袼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起了“打袼褙”
      早起看着阴沉沉的天空窗外不时飘落下梧桐树叶预示着天是越来越冷了,屋里暖气还没供暖只能开着空调取暖,老伴收拾屋子翻出一条旧褥单有些糟了准备撕吧撕吧绑个墩布用,看着一条条布条突然让我想起儿时的往事。
说起我们小时候,棉鞋老北京人家大多是自己做,很少去鞋店买。过去的人家都有居家过日子的几样东西,什么线板,袜板、捻捻坠打袼褙什么的,老北京人有个习惯干点什么都爱称“打”“打扫打扫”“打家具”“打酱油”“打听事”“打算怎么着”....,我奶奶一般在春秋季的晴天打“袼褙”,袼褙就是用平时积攒的布头在一块平木板上用糨子一块一块的粘拼好再一层一层的加到一定厚度放到太阳下去晒干,晒干后袼褙的再按鞋底样子剪好吧边口用白布条粘好五六层的厚度就可以纳鞋底了,纳鞋底用的是麻绳或小线, 手工捻的细麻绳是做鞋的重要材料,纳鞋底和绱鞋都得用它,捻麻绳也是每个家庭主妇都会的基本功,捻坠就捻麻绳的专用工具,它的主体是一头尖一头秃的铁棒也有用木头做的,中间安着一个有酒瓶底大小的铁砣,铁棒尖的一头弯成一个小钩子,把麻紕缠在搓搓上,一只手提住麻纰,一只手转动搓搓,就把麻纰捻成了绳坯,捻够一定的长度后,再把两股合成有香柱粗的麻绳,就可以用来纳鞋底和绱鞋了。
纳鞋底那可是最累的活儿,五六层鞋坯合起来的鞋底要一针一线的纳,纳鞋底子时先用细锥子在上面钻一个眼儿,把麻绳头认在针穿过去,然后再把麻绳绕在手上使足老劲往紧勒,每纳一针都要费好多时间都要费好多力气,手上磨出茧子来勒出血来那是家常便饭。
做鞋帮也是先用报纸或牛皮纸剪好的鞋样在布面上画好,裁剪下来,絮上棉花缝好,那时候基本上家家都是用黑灯芯绒布(条绒布)做鞋面。随后将纳好的鞋底和鞋帮缝合在一起叫绱鞋。过去大多数人家自己绱鞋,上好后送到鞋铺排一排(用鞋楦子把鞋撑出型来,既美观又舒服),也有送到鞋铺绱鞋后边的工序也就全有了,排好的鞋在鞋底一圈涮上大白,砸好气眼穿上鞋带就可以穿上了,一般的人家特别是给孩子做的新鞋都是过年的时候穿。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理念也转变了,没有人在自己做鞋穿了,街边的鞋铺也没了,如今您去内联升做双千层底的布鞋穿那可是高消费,不是特殊需求谁也不会去做双布鞋穿,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您脚上要是穿上自己老母亲给您做的一双鞋,不论您走到哪儿都踏实,舒服。
                                                                        2025  深秋  九城了然
0 \* o7 f" r; x
发表于 昨天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的时候母亲给我们做五眼儿棉鞋,文中描述的所有程序我都见过。很怀旧!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片 于 2025-11-2 09:06 编辑
/ u2 x$ i$ x9 `. R) u/ e  \; Y/ O3 }  |1 Y  r$ I
06875ed9fd0e47acaf89babf58cf3b0c_noop.jpg de8fe10541ae467bacb2292e16f95b56.jpg ; f% _1 E6 e, k) r1 D

" p9 k/ u; a- x3 D9 t
$ A/ e) h* x- U; T" _5 Y3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 14:25 , Processed in 0.152673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