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坊烤鸭店“重回旧地”(网摘编) 前不久,位于菜市口东南侧的“中海大吉巷商业街区”隆重开街,便宜坊烤鸭店也算“回归原地”。这家京城著名的“中华老字号”饭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商务部首批认定并授予牌匾的“中华老字号”。“便宜坊”的本意是“方便人民,宜室宜家”。这里与价格便宜与否无关。“便宜坊”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由南京迁来,原址坐落在米市胡同的把口。当初,就是一个由姓王的南方人所开办的、没有字号的小作坊。 由于小作坊制作的烤鸭、童子鸡等香酥可口,售价也亲民,很受顾客欢迎。天长日久,回头客们便把这里称作“便宜坊”。买卖家也不含糊,干脆挂起了“便宜坊”的招牌。 当然,有关“便宜坊”的店名,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据说,明嘉靖三十年(1551),时任兵部员外郎、家住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杨继盛(号椒山)在朝堂上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之后,并未得到嘉靖帝认可。待下得朝来,杨继盛内心苦闷,饥肠辘辘,或因心事重重,他经过达智桥后并未回家,而是继续往南走,一直来到菜市口路南的米市胡同。突然,一股饭菜香气扑面。杨继盛一怔,见面前有一小店。他推门进入,但见此店不大,却干净幽雅,宾客满堂。杨继盛遂拣席而坐,点了烤鸭与些许酒菜,大快朵颐,把烦闷与不快抛至九霄云外。店主知其身份,便亲自为之端鸭斟酒。待得知此店被称作“便宜坊”,又见待客周到,杨继盛叹道“此店真乃方便宜人”,大呼“拿笔来,快拿笔来”。进而,杨继盛伏案写就“便宜坊”三字。此后,店铺一直采用杨继盛所题的匾额。 米市胡同内的“便宜坊”,曾是早期革命活动的聚会地。1918年秋末,北京著名的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就曾在便宜坊之内欢送王光祈出国学习,到会的有李大钊、王光祈、陈愚生、邓中夏、李璜、毛泽东、赵世炎等人。而居住在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的鲁迅,更是便宜坊的常客。年轻的音乐家聂耳与朋友们,也曾几次在此与友聚会。 1937年老便宜坊因战啊乱歇业。民国时期因为不少西北五省回民迁居菜市口附近,原本礼拜只能去天桥清真寺或教子胡同清真寺,多有不变,因此集资万余元将小楼买下,经过改建于1940年1月1日正式成为米市胡同清真寺,同时是“陕甘青宁新五省回教旅京同乡会”的办公地。 小楼原本建于清朝中后期,最初是“L型”结构,由三间北楼和四间西楼组成,是硬山卷棚顶和悬山敞廊勾连搭结构,东侧是一座花园。1940年改为清真寺时,加建了三间南楼敞轩,使得“L型”格局变为“凹”字格局。同时在凹进去的地方加盖了两层平顶敞厅,与南楼敞轩连成一体,在二楼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开敞空间作为礼拜大殿。改建后的小楼仅留东侧的一座小天井,且必须通过敞厅才能进入各个房间,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的特点。由冶亮普阿訇担任首任教长。当时米市胡同清真寺与同样建于民国时期的天桥清真寺互为兄弟清真寺,两寺互请阿訇。 1960年代后米市胡同清真寺改为玩具厂宿舍,后来成为了居民大院。 菜市口东南的大吉片拆迁后,超过30多处会馆和各种庙宇商铺、名人故居相继化为废墟。最终到2012年仅有康有为故居和米市胡同清真寺两处历史建筑保存了下来。可惜的是,米市胡同清真寺原有的带有传统阿文书法的大门已经被拆,仅存里面的二层小楼。米市胡同清真寺被修缮后改作便宜坊旧。 米市胡同21号小楼,作为便宜坊的原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米市胡同诞生的“便宜坊”,不仅是驰名京城的重要餐饮品牌,其旧址还是宣南地区的重要红色打卡地。
5 P& U" K ~+ v4 c6 l-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