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37|回复: 8

转贴;600年神秘柏林寺,可知与雍正乾隆相关?有幸在此工作近10年[含27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0-3-14 0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00年神秘柏林寺,可知与雍正乾隆相关?有幸在此工作近10年
. i7 C  \, ]; R8 a9 L8 e: Q) `
原创 紫禁城下的胡同 2020-03-06 18:06:00

0 [& K. S3 t  V
$ W5 J! a5 F- w, W+ L: I/ ]

1 P# x4 x% e8 \" [6 K

柏林寺天王殿

& w! k! P" Q& Z  t4 u
一、始于元朝的柏林寺
始建于元朝,据说当年寺前柏树成林,竟达十里之遥,我们未曾看到。
明清时期京城八大寺之一,近邻雍和宫,清雍正、乾隆主持重修,可想当年辉煌和地位。
清末、民国时期,曾做佛学院和陆军医院,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随后,一度荒废,建筑坍圮,佛像皆毁;后由文化部多次修缮,逐步恢复寺庙建筑,得以焕发新生。
虽不见柏树成林,香火缭绕,"龙藏经版",但规整肃穆的寺庙巍然坐落在这里。这里有康熙帝亲题"万古柏林"匾额,有乾隆皇帝亲撰重修柏林寺碑文,有多颗300年的柏树,更有著名的一棵乾隆年间种植的古七叶槐,目前在北京仅有三颗。
这一切的过往与故事只因从未开放,为柏林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 j" p2 u/ s% q

柏林寺大雄宝殿


/ Y& ]1 w, q1 T& t& Q7 I二、我与柏林寺
我是在1998年起,在此院落办公将近十年,可谓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
想当年搬到这座寺庙办公时,院内单位不多,显得有些陈旧,很是清静,本身寺庙就是院落大,房屋不是很多。工作特性有时需要加班,晚上院内静悄悄的,只有树木沙沙作响,一些年轻人要到院内上厕所需结伴而行。
那些年,雍和宫大街热闹非凡,通往柏林寺的胡同也是停放了许多车辆,人车交错,要到柏林寺很是费劲,可一进柏林寺马上心就静了下来,就像有些到访的客户说这里:“闹中取静”。的确,在这里能静下心做许多事。我本身不信教,只觉自己修行不够,但我喜欢佛法的一切向善、普度众生的理念。
在这里的这些年,经常没事儿就在院里四处溜达,基本走遍了寺院的各个角落,有时与这里的管理人员聊聊天,得知以前这里破败不堪,寺庙里的佛像都已烧毁破坏了,现在这里基本都是后期维修建造的,原有的老物件不多了。后我在院内仔细看看,虽是后建可基本保持原有风貌,没有什么违和感。
# U+ G) b% C% P$ v9 t

柏林寺西行宫

% P7 p) H% z$ W0 K9 ]% _7 {

8 z% V5 Y4 Y1 S三、清雍正、乾隆与柏林寺
柏林寺的规制与一般寺院相比,规制很高的,尤其在寺内西院有一座四合院式的行宫,我一直不解。
后查证历史上的柏林寺,得知柏林寺与清朝雍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雍正本人就笃信佛教,而在自己的府邸旁就有这样一座寺庙,雍正对其的尊崇是可想而知的。
雍正在登基之前,经常会前往柏林寺参禅悟道、诵经礼佛,同时安排寺院主持为自己出家的“替身”,他还在年羹尧屠灭江夏镇之后将其安排在这里面壁思过,其实也是雍正在此商议大事的地方,我想寺内西面的行宫可能就是雍正到此议事和年羹尧在这里面壁思过的住处吧。由此可见,这个柏林寺之于雍正,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当时还是亲王雍正的主持下,进行了其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作。在修缮完成后,康熙皇帝更是亲自书写“万古柏林”的匾额赠予柏林寺,而这幅匾额一直悬挂于寺中的大雄宝殿内。而我们在进驻大雄宝殿办公时,是在安保人员监督下把此匾额完好封存。
因该寺邻乾隆皇帝出生的雍和宫,地位特殊,时隔四十余年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再次拨巨款重修。乾隆皇帝亲撰重修柏林寺碑文,并作拈香诗“柏林古刹炳长安,岁久衰题惜废残。况是近邻跃龙邸,特教重焕散花坛”,遂为京城柏林寺。

. n6 P( F7 o' m

柏林寺万佛宝阁

9 s1 Y  U3 e$ S1 n0 O

) `1 K: j/ A6 p' k  D# v2 J! [  i! n四、走进柏林寺
我们在寺内办公时曾有两次修缮,大约在2003年至2004年做了一次大的修缮,当时整体工程很大,这个时期一些公司陆续搬走了,我们也于2006年搬出,也就在这一年柏林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后来听说院内单位基本都搬出柏林寺了。
我在2015因电视台要录制一档胡同寺院节目,正好到里面进行了一次拍摄,下面就详细讲解一下柏林寺。此次到访柏林寺,已经升级为国家文保单位,整个院落修缮一新,真的感觉进入了寺院,让人肃然起敬!

- T! [- M5 r7 }3 R/ m1 C% b
寺坐北朝南,所有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之上,显得雄伟壮观。寺的主要建筑均建于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和维摩阁,东西两侧为配殿。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正中悬有巨额横匾,上有康熙帝亲题"万古柏林"。维摩阁又称藏经阁,上下两层,均面阔五间,东西两侧建有配楼。(为方便观看,凭记忆绘制一柏林寺简易平面图,可能有误差,烦请见谅)

% H0 l  W. e, F, R$ q

自制柏林寺平面图

- K& |6 [4 M+ ^# x. f: Y! L4 Q6 |, J

8 P! R- G' u# Z5 z/ i; B6 P

民国时期地图

( @- u3 Q/ b$ u( d; Y: p
1、寺院山门已被墙壁所砌实,形成一影壁,大门开在寺庙首殿的西面

& G9 r0 @$ k' T

此图为门口往内看


* E1 i" t! T2 W8 O" ^
2、天王殿:进门的第一座大殿

: L; R9 ~! p* _' q/ C' N1 d# @

柏林寺天王殿

6 R; s: S; Y( T2 N
3、东西行房前:这个地方以前有一些私建房,如今都已清空,清洁惬意。

; ]- H6 N9 F, v0 E$ x+ y0 [4 i0 y) V3 ~( c" q% I, g
+ {5 t9 d. C2 b. b1 W# k( W1 G+ R4 X

) y& M" I) H& \( t. k/ ]2 f. I0 L
+ K  ~% Z( U1 x9 s! ?1 J

& W/ Q  L+ g9 z- N
4、圆俱行觉殿:这是第二座大殿,这颗古柏已有300多年了

( j% R! ~8 _3 `$ Y! e, A% B) Z
* u0 P( h: L& G% ?5 h% R2 l, u

; _# v" F6 W: W8 s4 b
5、大雄宝殿:第三座大殿,这是院内的主殿,

大雄宝殿


  ^" T7 I6 T8 |2 g  @6 }$ z  z: |6 Z) ]2 @+ d$ S! a, r

大雄宝殿前乾隆时期碑刻

, B, {0 `! P# `# H
6、东侧殿:内部很是宽大。

; I& L$ A! [8 v: O; ]! c
8 k0 ]) \1 f# f  E9 w5 u" G

& n9 @4 L* D2 G0 U
7、无量殿:院内第四座大殿。
5 H- z9 o+ C: S, ^, L/ ~9 V

8 Y: x" s( u7 B+ N  j9 \% C9 K) E
* {# a: S) \( `' g) l
8、第四座大殿两边廊庑禅房

% x' @7 y1 M7 Q5 k8 M( P7 i+ w6 {$ e7 n7 O
0 Z- d! n8 S3 N" h) B% W2 W

# W+ u. f* |" F9 F# V4 T; Q$ ]' s' ^1 g" Q- c+ f9 C  A. Q
7 a6 v0 p+ K1 [2 Z4 i9 {5 @2 d. d3 [$ g
9、藏经阁:这里曾存有"龙藏经版",内容极其丰富,收集了我国古代历代高僧的佛学著作。这部藏版从雍正十一年开始雕刻,至乾隆三年,用了六年的时间,经版有七万多块,经书七千多部。其工程十分艰巨。雕刻经版选用的是上等梨木。刀法洗练,字体端秀。由于这部刻版印刷较少,所以保存完整如新。这部大刻藏经是中国佛教界的珍贵文物。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为智化寺的镇寺之宝。
藏经阁在寺后为一独立小院落。院门正中,院内北、东、西三面为二层楼阁"维摩阁"。就在阁前西侧高耸着一棵十分珍贵的"七叶槐"。七叶槐是国槐的一个变种,因叶是由七片叶子簇成一束,形似蝴蝶,所以又名"蝴蝶槐"。柏林寺这棵七叶槐高达15米,干周长达1.8米,是在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柏林寺时种植的,距今已二百五十年,是北京的"古蝴蝶槐之最"。在北京只有两棵古七叶槐,另一棵在广济寺;在景山公园的东门里,有一棵五叶的"蝴蝶槐",又称为"五叶槐",树下有标牌注明为珍贵树种。在北京地区仅有这三棵古蝴蝶槐。

- Q- n  v2 S% n4 M
8 i$ w) @4 X3 j: y8 o; i

3 E" f- b$ p. |7 }1 W0 c: C. Y! }1 Q/ W! a( K1 ?

: \' q& p- X! {* Z

& z$ K1 Y, k( F5 W" ^/ y  e
10、西侧门洞:由门洞进入西侧院落。

* o5 n: r4 [$ }) r1 D0 T- x3 d1 T" `) ~: ^" |
4 z/ R6 U' W: {9 W7 o" N
11、西侧通道:右面为行宫四合院,左侧为西禅房

) e1 n; b; s" D3 h2 ^- P
/ t! X- E/ r. L. [
0 B) C7 P( G# I3 @5 D: v, g
12、行宫四合院:该院落独立成院,正门开在南面,但在东面另有几间房和小门。
1 V& g$ P; T3 ]2 `" ^$ r

& w2 f- _/ U# |$ {8 Z7 ~
8 G% z( G1 b4 G1 o6 N+ Z  Q
3 O1 V. S2 e: I9 W! @* X% Z1 u

; O& j* @. Q: ^7 n

( H, Y$ f" J8 O" {! U
13、西禅房:独立成院,内有连廊坐凳。

1 Z& k0 `3 N$ }) m' n. J  o" O4 r" P$ |5 N" @2 v3 j9 [' c, p  K9 p4 c

' z2 V( v0 n9 E0 H7 f
14、藏经阁后面:左面房屋为后建,作为库房使用。
5 I6 H+ s! n! B
9 P- C0 `1 H7 y- p

! C7 d( V( p) `$ G9 A; a
15、东斋堂及小法堂
; m5 g  s2 S$ m/ A5 p. F5 D
9 Y2 M+ B4 k6 q  N) x( |% C

; {: V6 X6 ~+ e; w$ v: _' L/ B4 Q% J. \! @) _4 {# D
8 T' R( p4 j2 f- n' I8 v
) v( ^5 k- N; b/ ~, w6 t1 Z
五、愿柏林寺再续佛门香火
一圈下来,我们对这座始建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的柏林寺有了大概的了解。
600多年间,柏林寺经历了与历史一样的动荡,但今天还能完好的保留下来,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想当年,从皇家寺庙到荒废,重新修整到办公,也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合理使用,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才得以保护下来。
600多年,有多少历史建筑能走到今天?其实只是不断翻新的历史记忆,我们曾看到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记忆消逝而痛心和无奈,但我们也看到许多东西在恢复传承,这就是历史在前进,我们应该欣慰!
愿柏林寺能早日再续佛门香火,承延数百年来法相梵音,重现往日香火,在这古老的雍和宫市井上,添上一块清净之地,为我中华大地祈福繁荣!

5 l% s' V) `! V3 l9 ?

点评

请看x.co/faa(网址) 武汉_肺炎疫情严峻超乎想像 ,看海外最真实的报告 git.io/z@ (网址)  发表于 2020-3-27 23:06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0-3-14 13: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寺深藏在戏楼胡同里面,阵仗还不小,得机会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6: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贴;600年神秘柏林寺,可知与雍正乾隆相关?有幸在此工作近10年

董瑞征 发表于 2020-3-14 13:05
9 K8 V( L7 [% m; O4 ^这寺深藏在戏楼胡同里面,阵仗还不小,得机会的。
+ j( w- x/ d  A5 z0 G
您干嘛?闲人免进!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7: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贴;600年神秘柏林寺,可知与雍正乾隆相关?有幸在此工作近10年

董瑞征 发表于 2020-3-14 13:058 H1 S$ n, w5 e- R1 n
这寺深藏在戏楼胡同里面,阵仗还不小,得机会的。
% w) V9 T) b% d# b
您干嘛?闲人免进!
发表于 2020-3-14 20: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3-14 21: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贴;600年神秘柏林寺,可知与雍正乾隆相关?有幸在此工作近10年

老片 发表于 2020-3-14 17:32
" m/ h4 X' ~1 G% e; z您干嘛?闲人免进!

5 P" f+ \; |0 r$ V: q3 ~  不开放吗?怎么茬儿?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08: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转贴;600年神秘柏林寺,可知与雍正乾隆相关?有幸在此工作近10年

董瑞征 发表于 2020-3-14 21:47+ K$ J) R6 z! Q0 x5 k9 F
不开放吗?怎么茬儿?

9 z0 e6 B; F! A5 _9 CNO!内部单位谢绝进入!
发表于 2020-3-15 20: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年前有幸进去过一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4 02:59 , Processed in 1.15049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