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关》探源
4 ?% N4 @: G0 t( b
1 c! s& S0 }- m, Z6 O* n 这段相声是根据生活中的故事加工而成。大弓《梨园话旧录》里说: 9 c W6 o* @- ?% z
% u& ?& r/ N6 ^# W: S& G+ ? e- g
清末,谭鑫培应上天仙之聘来津,配演名伶赴站迎接。谭漫不为礼,且谓当面恭维人者,暗地必骂人,因颇招怨谤。群思有以报之。会谭之跟包未至,暂由该园代备。群以金贿跟包,嘱检理一切道具时,设法挫之。是晚谭演《文昭关》,伍子胥例应配剑,而跟包反挂以刀。谭出场时已侦知为刀,然犹从容登场。其子小培操琴,见状大窘。乃谭唱至"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时,改为"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熬,腰中空挂二尺刀,眼前的仇人杀不了"。台下采声雷动。 ) z; U& z0 \, I6 ?( a6 Y
% t9 m. h- \2 o9 i 这段相声解放初期侯宝林经常演出。 - A' o$ z/ P2 c/ \& B; I% X) W
# | q, d5 Y; {7 Y, S2 d* s# z$ W
! c* R7 d. i6 g) }- p' j' h
. i. K9 X! a! h, w, B7 S( `《关公战秦琼》探源
, O: ~. h+ D+ X( P; ?) \ P @, J % U w; s3 M2 q6 O
对于这段相声,曾有这样一种传说: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主演的京剧艺术片《野猪林》。停机之日,首都许多影剧界人士前往祝贺。酷爱京剧艺术的谢添当场表示要和导演崔嵬凑趣扮戏,各扮不同朝代的人物,摄影留念。谢添扮演秦琼,崔嵬扮演关公。二人随即上妆,摆开对阵的架式,拍下了关公战秦琼的剧照。后来这幅照片被谢添的好友侯宝林看见,极感兴趣,不久就创作了相声《关公战秦琼》。 0 z1 p# i) r: \% q5 F% j) c% v
( ^; g& `0 I$ }, ]4 U5 p0 t 这种传说只是巧合。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这段相声即已问世。它是相声艺人张杰尧根据《笑海》第一集里的一则笑话改编而成的。原笑话是这样的: 1 ]# D' f$ Y- n/ Q f+ c
/ f2 G% ]1 I- M( b+ \7 l6 ?. t: o t 豫省洛阳城西四十里,某富翁八旬寿辰,由上海约京戏两班,演员共六百余名,每日两餐需白米数石。迎寿之期,开场跳加官毕,演《大赐福》。见各角色行头一新,翁喜。次演《双投唐》。翁不解京戏,大怒,唤班主至,令速换一出,再不合意,当下逐客令。班主恐再不满意。随请翁自选之。翁又问曰:"汝班中有唱红脸的吗?"班主回答:"有。"翁又问:"叫何名?"班主误答:"红脸的即是关公。"翁令速演《关公战秦琼》。班主恐翁怒,速至后台商之某红净扮演关公,某武生扮演秦琼,各带四下手。临上场时,嘱打鼓佬开"急急风"上。四下手跑过场,红净走过场,同下,武生率下手如之。班主恐翁怒,急将二人推出外场,净哼,生哈。打鼓佬嘲之曰:"你瞧哼哈二将。"随打唱。生、净无法。净唱:"你在唐朝我在汉!"生接唱:"咱俩打仗为哪能般?"净唱:"叫你打来你就打!"生唱:"我要不打谁管饭?"
8 s, L/ P1 H- G, V% N ) s y. z1 H+ M! |9 _$ U w% F
这段相声后经侯宝林加工整理,提高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脍炙人口的保留节目。 D2 a2 j, ?' Y& o* W
q6 F& U% L& `- Z# A: i/ ~8 G
. R) w, i. z8 K2 |% Y7 F( c' |0 c
& D: a0 x. S m# m! k
. l ~9 l+ T1 m$ j1 s 2 X( g4 r8 k _/ S7 K9 f& [$ P7 M
《武松打虎》探源
& C& m. P/ `4 @. R3 G
Y% r( `6 K, t& v' w 这段相声是根据吴研人《滑稽谈》里的一段加工而成的。原文如下: ( ^- v" N1 ~- f$ I5 u6 G
8 l4 e$ `9 y: l' W2 L3 P- | 剧场上扛旗枪扮兵卒者,俗谓之跑龙套。某甲业此,而赌博无赖,屡向小生某乙乞贷。乙久厌之。会甲博负,又向乙贷二百文,乙不应。是日剧场演景阳岗故事,乙扮武松,甲扮虎。往来扑跌,虎终不死。乙初莫名其妙,既而顿悟借贷事,因执虎耳而言曰:"畜生,借给你罢!"拳起语出,语毕拳落,虎乃死。 9 [! ?5 O5 D j, E7 q! [6 q: I* [
]' f$ g" G( b% y8 Q$ |
这段子相声解放初期侯宝林、郭全宝在京、津两地经常演出。 4 U3 m, @( m+ E4 y0 f, B
' n! e Q3 e) j7 j # A+ b# M4 ]; O/ R$ Q( v
1 f- ?6 n4 j8 b0 U
《卖挂票》探源
1 }9 ~0 L( V- J3 y7 h/ l, F; a " l4 D. ~, k! h2 K8 _' L
1931年《戏剧月刊》第5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太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 I1 `6 y$ M7 a+ \7 X1 B
2 F; ?% r( c6 c' V q0 G6 H
我的朋友石君那天坐在池子里,越到后来人越多,连窗户上都爬满了。戏唱到'大轴儿',天也黑下来了,谭老板大概还没有来,台上垫些个《逛灯》、《请医》一路的小戏。这时候,又有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头子,抹着一脑门子汗珠,挤进小池子来找座。伙计说:'这哪儿还有地方啊?桌子上都没有放茶盅的地方啦!'那老头子四下里看看,也真没办法,可是眼看好戏快上了,又舍不得走,没奈何,就跟我的朋友石君商量:'您劳驾就请抬一抬腿吧!'石君问:'干嘛?'他说:'让我蹲在桌子底下吧,反正有的听就得听,劳驾,劳驾!'石君瞧他这么大岁数,央告得可怜,就让出一条腿来,让他猴儿地下,他谢了又谢,蹲下去了。好容易等到快八点,台上七郎的魂子上啦,台底下那么些人,立刻鸦雀无声。那个老头子半天不言语,这会儿却拍着石君的大腿说:'劳驾,您把腿往加靠一靠。'石君以为他闷在桌子底下,受不了啦,就想让他透透气。正说着,堂鼓响了,接着起冲头,导板头,胡琴也响了,等到老谭唱完'--黄昏时候',台底下崭齐的一声'好'。这时,那个老头子早从桌子底下钻出个脑袋来,用嘶哑的声音喊了一声'好',又缩进去了。当时把石君吓了一跳。以后,凡是老谭使一个好腔,他就钻出来喊一声,一直到戏打住,散了座,他才颤微微地从桌子底下出来,对石君咂咂嘴说:'真过瘾哪!'石君问他:'累吗?'他说:'不累,听这出好戏,委屈着蹲一下子,也算不得受罪,可是您刚才要不让我把那声好喊出来,那可真憋得我肚子疼呢!"
" u! a* Q$ j; d6 }0 [* ^: G , x9 s ?2 x# H5 K2 L% _9 }$ L1 u# V
买蹲票是生活里的实事,买挂票也是这样。据《梨园史话》载去:"春台班开戏第四日,胡喜禄唱《玉堂春》,看戏的客座人山人海,后面来的人没有地方,用粗绳子把板凳悬在戏楼的栏杆上,打着秋千看戏。众人不看戏了,都来看这稀奇的景致。"这本来就够新奇的了,到相声里,更夸张成"挂着一百三十二位,连动都不动",这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8 _1 L+ P; T; w7 |+ b! q
2 b( w7 j6 d. c- G 五十年代,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张庆森在天津市曲艺团搭档演出,《卖挂票》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
/ z) g0 H$ f+ a7 ?' | 2 }3 H. f+ c7 k: G; ~/ y' D
" B! [" k; X9 s% N3 L' {八扇屏 , Q" M1 o+ c j
7 K# m9 L. I+ W$ a+ A/ `' ?8 l 清代官宦人家室内陈设的屏风上,大多有工笔彩画的历史人物故事,称八扇屏。这段相声甲乙的争辩和自我炫耀,用"贯口"介绍八扇屏上所画的故事内容,涉及诸多历史人物。所叙人物故事涉及野史并受时代局限,褒贬不尽准确,但取其整个段子衔接紧凑,说得抑扬顿挫,浏畅动听 5 }: ?* L8 f. V' Y
4 r: K% p/ g6 Z% W;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