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49|回复: 5

颐和园东宫门涵虚罨秀牌楼的变迁和谜团[含9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6-6-15 15: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黑龙 于 2016-6-16 10:41 编辑
5 _* B; `7 b) ^$ I' t9 O8 ~
1 ]- B' x  P# H! A3 q

                                                             颐和园东宫门涵虚罨秀牌楼的变迁和谜团


! c( q' i3 a% P2 L: p/ d

       在颐和园东宫门外,有一座华丽的木牌楼------涵虚罨秀牌楼,这个牌楼自乾隆时期建成,历经了颐和园百年内的变迁。颐和园内部的变化很多朋友都关注比较多,关注涵虚罨秀牌楼变迁的朋友相对比较少,看似一成不变的牌楼,也经历了许多历史的更迭,见证了颐和园的沧桑。

一、涵虚罨秀牌楼的变迁


( S: d  H4 L' s9 Q

       清乾隆15年(公元1750 )清漪园创建,作为清漪园的门户建筑涵虚罨秀牌楼同时兴建,这时期圆明园才是皇家处理政务和居住生活的地方,清漪园只是一处作为观赏风景的辅助园林,当时圆明园通往清漪园的御路由青石板铺成,御路两侧风景是比较自然的郊区风景,植被繁茂而不统一。牌楼四周因建筑很少所以显得十分空旷。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圆明园,进尔破坏周边的其他的皇家建筑。清漪园内的主要建筑都被焚毁,连清漪园东宫门也未能幸免,而涵虚罨秀牌楼因和周围建筑都不相临,躲过此劫,幸免于难,得以留存。焚毁后的清漪园在以后的日子里,残垣被被清朝廷封闭不允许轻易进出,建筑涵虚罨秀牌楼一样荒芜了几十年,周边几乎被杂草灌木覆盖。

      1888年在慈禧太后的主导下,在奕譞的支持下,秘密地挪用了动用海军军费开始重修清漪园,改名修复后清漪园为颐和园。这时颐和园的地位和原来的颐和园已经不同,曾经清漪园只是皇帝欣赏风景的辅助园林,而处理政务的地方是圆明园。但当时的圆明园已经彻底被破坏,并且面积太大,建筑太多,当时清廷已经无力整体复建。所以这时的颐和园成为了皇帝和太后在西郊园林唯一的居住和办公的场所。重修后颐和园地位提高,涵虚罨秀牌楼在重修颐和园时建筑的等级也随之提高,我们今天看到的涵虚罨秀牌楼的面貌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颐和园的修建同时也对牌坊一带的面貌进行了整体的整理,清理了石路,在牌坊南北两侧原来的空旷地带,还修建了很多便于处理朝政的配套机构的办公用房,修建了包括牌楼南侧的外务公所、牌楼北侧的升平署等在内的一系列建筑,并把从颐和园牌坊到圆明园道路扩充修葺,从而形成了一条街道。还因1894年承办慈禧60寿辰时在道路两侧搭建彩棚,把这段的御路命名为同庆街。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占据了北京,慈禧光绪出逃,颐和园落入了联军的手里,被联军再次破坏,这阶段破坏主要是陈设,建筑被破坏不算多。1902年两宫回銮后,1903年左右再次整修颐和园,在同庆街两侧种上了行道柳树,并清理了占领期间在同庆街两侧搭建的临时建筑,恢复了同庆街的原貌。因颐和园历史上拍摄的照片非常多,凡是拍到牌楼的照片多能拍到两侧的柳树,从这些照片里可以看到1903年种植的这些柳树从树苗长成大树的过程。而从照片记录的不同粗细的杨树也能判断照片拍摄的大体年代。

      在文革期间颐和园被红卫兵破坏,他们曾要拆掉涵虚罨秀牌楼,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知晓后,及时制止,牌楼才得以保留至今。

& v6 Y  N" m2 Y* Z) e$ J

二、涵虚罨秀牌楼的谜团


# a& [/ n# C" U' k3 t% `

      涵虚罨秀牌楼虽然历史并不算复杂,但百年变更也有好多细节谜团需要探讨,特意整理出来分享。

+ R0 G; G+ p1 V, Y" d

1.光绪改建等级提升

       在清漪园时期,涵虚罨秀牌楼等级不高,四柱三间,三楼,每间上各有斗拱,斗拱上有庑殿顶的屋脊,建在独立的台基上。匾额就在两层坊额直接的花板上。因牌坊不算高,地势平坦,所以没有使用戗柱。建筑等级形制等同于北海公园的“金鳌”“玉蝀”牌坊(已毁)和“积翠”“堆云”牌坊一致。纵观清代园林建筑牌楼,多用这类比较普通的,更高级别的牌坊通常只用到祭祀和宗教建筑中。乾隆的造园理念并不需要园林过于华丽,而是希望建筑和景致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牌楼四柱三间,中有石匾,西一侧为“涵虚”东一侧为“罨秀”;涵虚释意为“水天相接或者水天一色的景色。 最早应该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颐和园中有涵虚牌楼、涵虚堂、涵远堂,都是出于此意。”。罨秀释意为“罨的意思本来是指捕捉鱼鸟用的网,表示笼罩、覆盖的意思。秀就是秀美。罨秀是赞美的万寿山,山被秀美的景色所覆盖。”;涵虚罨秀两个词语就点出了清漪园/颐和园的两大景观:昆明湖和万寿山。石刻牌额无款无章。怀疑不是乾隆御笔,因为如是御笔必然会加盖乾隆的御笔印章。有学者根据其笔迹同耶律楚材碑的笔迹基本一致,怀疑这个匾额是同一人所书。判断撰文为乾隆皇帝,而主笔是由大臣经筵讲官,太子少师,刑部尚书汪由敦所书。具体真相还有待进一步证据证实。


  N* T  s# k- X. F* l$ {5 Q

      光绪时期改建颐和园时,也改建了涵虚罨秀牌坊,提高了建筑等级,由四柱三间三楼,变为了四柱三间七楼,顶部变成了高地错落的七条脊。牌坊高度大幅提高,石匾额被固定到了正中。这次重修把匾额的朝向调整了,改为东侧为“涵虚”西侧为“罨秀”;民间怀疑是因为慈禧为了突出新建颐和园和被焚的清漪园不同,特意把罨秀涵虚匾额翻过来,怀疑是为迎合风水轮流转的借喻。这种规制打破了乾隆以来皇家园林大门外不建高等级牌楼的历史。

      改建前的图形信息,可以从《万寿庆典图》和1875年左右的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

1875年左右西望没有改建的的乾隆原貌的涵虚罨秀牌楼牌楼
6 X2 t4 a; C/ J0 N

2 s2 p" o% e' Y% d% j' {
《万寿庆典图》中的乾隆涵虚罨秀牌楼

1 o8 R/ v3 T) P

! t) h4 s% t! `. ~0 b0 S3 Y
1885年左右的北海大桥的”“玉蝀”牌坊
) R1 z  V1 S  E. p% j

& l! E4 e0 ~" B
+ c  S2 B/ p+ }( P- f# z# u
7 ]2 ^) i/ v& S# z# l8 h

2、牌楼前的桥

       在清漪园时期,在涵虚罨秀牌坊前数米外,曾有一座平桥,两侧为石刻罗汉板,中间石板铺成,和影壁两侧桥结构和风格完全相同。应为同时期修建。这座石板桥即是一座风水建筑同时也拥有提升建筑等级,兼顾联通水系的实用性。在颐和园东宫门外有两条水系,其一就是北侧自得园的水系,自北向南垂直穿过这座桥下,像南流流入颐和园东侧的水系。其二是在涵虚罨秀牌坊和东宫门之间另有一条环形水系联通颐和园南侧和北侧园林的水道。通过影壁两侧的平桥连接。

       从风水角度看两条水系环绕,三座桥呈品字形排列,突出了园林的等级,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这道石桥的设置既可以看作是清漪园第一座建筑门户,也可以看做是影壁的附属建筑。共同形成颐和园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两条水系也是园林的保护体系,可以园林同外界完全隔开来,从桥开始属于进入进入颐和园地带,官员随从车辆都是停在牌坊和影壁之间,官员需要下车步行过影壁两侧的桥,进入颐和园。


4 Q9 g. |  l  H2 ^: M9 ~7 [/ T

      从其复杂的设计理念看这坐石桥应是乾隆时期修建的。在光绪年间改建牌坊时,石桥得以保留,到民国年间,因颐和园开放,往来车辆众多,因石桥宽度有限,影响了交通,于是民国政府把这段水域进行了盖板封闭,上面铺设现代马路。从此这座桥变成了马路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以至于很多朋友完全不知道这里曾经有座桥。并且在各种典籍里也很少提及这座桥。如有朋友知道更多关于这座桥的背景,请告知一二谢谢。

      记载这座桥的信息并不多,最具的照片来自于1910年前后日本一本书籍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牌楼前的这座平桥。另外清代的《三山五园图》、《万寿庆典图》和颐和园全图也能看出这种三桥布局。

1905年左右的涵虚罨秀牌楼前的平桥照片
. r! M3 `5 N( F, Z3 u$ M7 F
; \* C9 ^5 ^, S* ^8 N
《万寿庆典图》中的涵虚罨秀牌楼前的平桥
: I! C% F6 |: `, W, N
" ?6 e/ l: z9 V+ _
5 n7 b; ]9 @* ?! g" g
《三山五园图》中的涵虚罨秀牌楼前的平桥及东宫门水系
$ M8 r7 m& D- K  D0 a* t
, J# i2 \5 k. o- d$ _# ?0 F2 e

( a5 o0 D; {* p. O8 J
慈禧重修后的涵虚罨秀牌楼前的平桥及东宫门水系地样图
  G3 U, W" M( ~, g! [0 c1 Z8 r% C1 B
+ c; `4 J4 K( x

3、牌楼前的清代风格碑(疑似1922年王怀庆所立)

        在20年代,在牌楼东南角,立过中式碑一块,碑方座,双龙首典型的清代风格。这座碑暂时没有查到有效的文字记录,只能从老照片中看到它。

' H( q2 Y: F/ H/ [

      因资料不全,目前碑文内容未知,有网友提出一种怀疑是: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时,部分奉军溃军流落到西苑一带,滋扰了西苑周围的居民商家,直系军阀联合地方政府为维护地方稳定共同出面出资处理遣散溃军,由当时的步军统领、第十三师师长王怀庆主办。避免了溃兵滋事,维护了地方稳定。西苑一带的商家共同出资立碑记录此事,以示感激。具体立碑地点还不能确定,但立在颐和园牌楼下,可能性很大。另外因军阀混战,直系失利后,这碑就被其他执政的军阀派系破坏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留存时间很短。该碑目前还有残片存于国际关系学院南院,可知风格是清代常见风格。但因残片比较小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残片和牌楼一侧的碑就是一座。

      证实这座碑存在的是一张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石碑的外貌轮廓。照片中的碑是王怀庆碑可能性很大,但目前还是欠缺之间关联的证据。希望朋友们共同发掘考证。此碑被破坏或移走很早,大概1929年就已经看不到碑身,只有碑座了。再之后的照片碑座都无存了。

1925年左右的涵虚罨秀牌楼及东南侧的清代风格方座碑
7 O1 N  j$ j* l9 D& h( y4 N  V  b

+ E( j- w7 k2 q3 H. ^
3 I8 O  U& c" U

4、牌楼前的工兵碑


0 G' B1 ^7 v; s2 n* Y

      1929 年春天,孙中山先生灵柩从碧云寺金刚塔暂存处南移时,原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总指挥方振武将军率军义务修路而立的纪念碑——修路纪念碑。又 因其上刻有孙中山先生第一、二次兵工宣言的内容,被称为“孙中山兵工政策纪念碑”;另因其正面雕刻有孙中山先生雕像,也有人称为“孙中山画像纪念碑”。碑为六面棱柱体,高约3 米,每边长约 0.5 米,立在一块面积十余平方米的双层平台上。有锥形碑首,但后丢失。碑身正东面雕有孙中山先生晚年的头像,其侧刻有 “孙中山先生遗像” 七个字,头像下为纪念中山先生兵工政策六十四字铭文: “幽昭明德,燕山之阳。 肃肃灵所,寐寐馨香。大道之行,主义是昌。榖我平民,思韪用光。平治道路,和我周行。兵工政策,意美法良。遐迩崇仰,悠悠无疆。铭石纪念,永矢弗忘。” 落款为: “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五日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总指挥方 振武敬立” 。另外五面亦有铭文,皆为孙中山先生发表的第一、二次兵工宣言内 容。碑身东北向镌刻: “兵工修治道路工事日繁越有生产发达之象 总理第一 次兵工宣言” ;西北向镌刻: “改兵为工扵工事最有经济” ;正西向镌刻: “总理政 策以实行兵工为归依” ;西南向镌刻: “实行兵工制度虽给加倍之饷国家犹为合算 总理第二次兵工宣言” ;东南向镌刻: “兵化为工扵兵之自身最为适宜而有利” 。

       该碑最初立于于牌楼东南侧,后因拓展道路,以及自身无保护措施而遭涂画摧残。后经新闻界呼吁,1983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园林局将碑迁移至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东南侧。感性趣的朋友现在还能到碧云寺金刚塔前看到此碑,只是现在碑身碑座完整,为平顶。上部锥形碑头早已遗失了。

        一张29年左右的照片记录了工兵碑位于牌楼一侧的面貌,其前方还有一个碑座,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块清代风格的碑的,碑身碑首都消失了。

1930年左右的涵虚罨秀牌楼及东南侧清代风格碑座及工兵碑
/ M+ B& L6 r( T
5 d) ]! D" m( N6 G4 c5 D
. {- k+ q- O) ^
/ S) h# q# F# b0 A6 p

      颐和园博大精深,仅涵虚罨秀牌楼我们就能从老照片中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纵观三山五园,历史传奇还有许许多多,等待着热爱他们的朋友来挖掘整理,记录,不要让这些细节再次消失在历史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6-6-15 16: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独五斗虫 于 2016-6-15 16:49 编辑 0 P" k5 a, i0 e

  s, `- ]0 W$ X; P! v2 b  Z+ k 360截图20160615163853316.jpg 坐沙发上都看不到图
发表于 2016-6-15 1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6-6-16 04:47 编辑
' t& y; z' O" J1 k8 o& J( r( q# g$ {( o

. g  V3 O: d) B+ D5 ~/ d5 U, w* Y2 e& y$ C6 M& J* d5 w; t
. F1 A0 F/ A  x& R0 P

! y  ]) a6 F6 _$ K4 m
3 E* v- ^: O4 i9 l5 z' Q" B1 e& F' e; E4 p% _
发表于 2016-6-15 19: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6-6-16 04:51 编辑
! @+ J# ?4 N# y
  h. z) T/ l/ e黑龙  先生谈到:
8 {9 m; B5 ?) v; Q: n7 b“......  f8 V% w5 l! c0 }
一张29年左右的照片记录了工兵碑位于牌楼一侧的面貌,其前方还有一个碑座,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块清代风格的碑的,碑身碑首都消失了。“
, I' ~' E- I, w, w( Z& S# X! S
8 _) v, l0 J3 I$ j5 n* z( U5 D4 G; D. ?% k- R2 S2 r+ u+ H
【疑问】& r0 f* V1 v2 J6 p) s* G4 f
7 N$ F8 d- e- Z5 i+ e
兵工碑是否就在“王怀庆碑”的旧碑座之上??
2 p% X3 T- o4 I" Q+ K* I$ O
4 I* b2 R: D6 r813.颐和园东宫门牌楼  【涵虚】7 K9 [  l, ~: _7 R
813.颐和园东宫门牌楼  【涵虚】.jpg
6 H- u4 y; t+ w5 a815.颐和园东宫门牌楼  【涵虚】
9 f2 ]- ?* X* l1 F 815.颐和园东宫门牌楼  【涵虚】.jpg
7 |/ a9 P. n$ }4 ~- z; n1 v; u& a' _, u: D6 F0 w0 n) i0 c

( {9 i, c& B& |7 V颐和吴老  拍摄的今存碧云寺之“兵工碑“ 815.jpg
) b! f" V) ?: v1 \2 {$ G& c' w- e! q! U( W
- K& B/ @3 n) Q7 X$ C% R
+ x& p7 f4 F( g0 u

2 I5 \, R8 L# q3 \7 Z$ ]' L【附】# I- h$ ^; k; @) Y" l; G) o' Z- ?
另一张王怀庆碑1 x: t  a- H, l
814.颐和园东宫门牌楼  【涵虚】$ A- W) c1 z3 R/ v0 D
814.颐和园东宫门牌楼  【涵虚】.jpg ( F+ g, [' m- q( ]8 o! q( s& S8 A
6 m, m  H3 R8 B( v9 h, t

5 S# v# k& q- h' s: E; N4 x9 ~4 W7 N! M

6 K, L, c- e& ?& c7 @
) T/ h3 l1 k+ o" Y* a  A* o' h2 l% E3 C7 [. t! g

点评

附图这一张里,”王怀庆碑“的碑身好像已经向北倾斜了......自然倒塌的??  发表于 2016-6-16 04:57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1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结构和体量,兵工碑身肯定放不到清碑底座上。: E: O( }6 Q1 W# H, A& m, X9 }  w
( I  O) S5 t0 h7 }' |% q6 S
但是可知立兵工碑时,清碑还在,所以立在了它后面。, C: E- M* z) Z+ z+ N% |; L

; l& |. i, ^' ?4 U. M$ H后来清碑倒了,或被砸了。。。。仅剩碑座,那张老照片就是这个时间拍的4 o5 ~6 s" ^2 m" I! {

. ~# k8 A/ Z; R9 c再后来碑座被移走,这块碑就消失在历史中了/ l; J* j7 \, r9 f8 ^" `
, R" b3 U# C% u* e. ?. l5 o& y, X
非常奇怪,没有看到解放后牌楼下有兵工碑的照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28 16:10 , Processed in 2.498293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