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ao 发表于 2011-10-19 10:49:00

[转帖]老北京的符号-访民间泥塑雕刻家吴德寅

<div class="n_detail_tex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class="img"><img style="WIDTH: 506px"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src="http://www.shangbao.net.cn/uploads/allimg/110902/15261AT6-0.jpg" jquery1314948442500="1"/></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class="img"><img style="WIDTH: 506px"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src="http://www.shangbao.net.cn/uploads/allimg/110902/1526163015-1.jpg" jquery1314948442500="2"/></p>
<p>&nbsp;&nbsp;&nbsp; 北京的符号是什么?是纵横交织的胡同,是老舍先生的话剧,还是天桥的撂地?北京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便是其中的一种。</p>
<p>&nbsp;&nbsp;&nbsp; 拿着“唤头”的剃夫、打花布袼褙的老太太、卖糖葫芦的老翁……无师自通的吴德寅,通过1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老天桥新老‘八大怪’》、《旧京风情》等很多的大型泥塑作品。2010年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泥塑的书籍《老北京风俗泥塑——旧京三百六十行》,400多个泥塑形象,讲述了老北京的360行,人物形态逼真,手法夸张写意。“我很喜欢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从小听这些故事长大,了解街头艺人艰辛生活,想通过泥塑表现老北京过去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方式。”吴德寅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跌宕起伏都在北京的吴德寅用他的一双巧手和一颗钟爱京味的心,诠释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p>
<p>&nbsp;&nbsp;&nbsp; 10多年来,吴德寅对重新恢复老北京的泥塑创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作品无处不在地渗透着老北京的文化,风格朴实、粗犷、大方。为了创作作品,他见到与老北京文化相关的书籍就买,从民俗家那收集了很多关于老行当的资料,还亲自拜访了百余位熟悉这些老行当的老人,使泥塑艺术与民俗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他的泥塑技法“实中有意”,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及特点。</p>
<p>&nbsp;&nbsp;&nbsp; 除了传承传统的泥塑技艺,吴德寅还参加过文博会的展览,为网球、羽毛球大奖赛设计过奖杯;为主题博物馆做设计,比如山东威海渔村博物馆、红桥公交博物馆、空竹博物馆、内蒙煤矿博物馆、什刹海后海地区文化博物馆;还为话剧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制作了泥塑。近期他为教师节设计的30套泥塑,也注入了很多文化元素,像过去的老夫子、私塾先生。目前正在准备给山西的剪刀面馆制作泥塑。他说:“文化可做的事还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泥塑。“我喜欢户外运动,家里烤炉、帐篷什么都有。也喜欢美食,参加过食全食美,也给他们设计过泥塑。尤其喜欢看话剧,年轻的时候还想考过人艺呢。”他说。做泥塑的原料,胶泥,都是吴德寅自己开车去山里面采回来的,喜欢运动和做泥塑需要的静不冲突吗?吴德寅认为,运动是有寿命的,然而艺术却是可以陪伴他到老。很多人称吴德寅为“泥塑狂人”,对此,吴德寅笑称:“我是属虎的,命中为土,自幼喜泥土,所以注定跟泥土打交道吧。”他说,平时除了登山、看话剧,其他的时间基本都用于泥塑创作了,“我最长一次创作了18个小时没离开房间,中间就让家里人给送些饭菜。有时候投入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时间就过得特别快,一点也不觉得累。”吴德寅喜欢泥塑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境界。</p>
<p>&nbsp;&nbsp;&nbsp; 爱吃,爱玩,爱泥塑,更爱老北京文化,这便是民间泥塑雕刻家吴德寅。他现在的工作室“泥水坊”在南三环中路67号北京国际玩具城A区B1层A-1001。谈到未来的期望,吴德寅说,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社区博物馆,而现在北京泥塑文化又是很独特少见的,他希望能够在方庄地区办个社区博物馆,把他的泥塑和收藏的老物件都摆出来,让更多的老百姓可以参观和体验民俗文化。</p></div>
<p>&nbsp;</p>
<p>来源:方庄生活&nbsp;&nbsp;文章作者:王诗瑶</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老北京的符号-访民间泥塑雕刻家吴德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