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老照片:连续62年的影像史(组图)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span class="bold">一个中国人的老照片:连续62年的影像史(组图)</span><br/><br/>
<div class="t_msgfont">据叶景吕的大孙子,76岁(2009年)的叶毅回忆说:叶景吕什么事都做个记录,家里的事,国家的事,国际的事,每天都总结一下,每天写备忘录。他给孙子叶毅说:我记录我的历史……</div>
<div class="t_msgfont"><br/> </div><br/>
www.188700.cc 本站强荐:185娱乐ⅹ城.足球ⅹ真_人.彩票齐全ⅹ手机可投ⅹ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支持,等待中
www.131088.cc 本站强荐:185娱乐に城.足球に真_人.彩票齐全に手机可投に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p><b>叶景吕先生1901年拍摄于伦敦的生平第一张照片</b><br/><br/> 这是一个中国人连续六十二年的肖像,从1907年到1968年,每年一张,整整持续了62年,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主人公叶景吕(1881-1968),福州人,身高1.69米。祖先朱聿键,朱元璋第二十三子之后,1646年,朱聿键隆武政权被灭后家族为生存改姓叶。<br/><br/> 1896-1901叶景吕在英国伦敦中国驻英国大使罗丰禄处工作。<br/><br/> 1903-1947叶景吕担任罗丰禄家族福州“九盛典当行”和“建盛茶叶店”大掌柜。<br/><br/> 叶景吕还收藏邮票、玉器、砚台、钱币等,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员。<br/><br/> 女儿叶圭英今年101岁生活在杭州,女儿叶德澍,今年91岁,生活在台湾。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生活在福州。<br/><br/> 1896年的12月,15岁(周岁)的叶景吕作为罗丰禄的随从,跟随罗大使赴伦敦上任,直到1901年回国。叶景吕在1901年回国前于伦敦拍摄了第一张个人肖像。</p>
<p> </p>
<p><br/></p>
www.022033.cc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顶_级_信_誉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p>1907 年,一个多数国人还不敢多照相以免被摄去魂魄的年代,叶景吕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人生,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从照片中可以发现,上世纪初的叶景吕是个时尚青年,穿洋装时打着前卫的温莎结、穿露胳膊露腿的洋人运动装,但他终生保持了穿对襟中装的习惯,只是在1949年以后脱去了长衫换上短装。<br/><br/> 1903年罗丰禄病逝后,罗家把在福州的生意“九盛典当行”和“建盛茶叶店”委托叶景吕管理,叶从此成为了两家买卖的大掌柜。叶景吕在帮罗家经营生意的同时,还担任罗家后代的中文私塾先生。<br/><br/> 1906年,26岁(虚岁)的叶景吕和19岁(虚岁)的倪淑玉结婚。<br/><br/> 从1907年开始,叶景吕正式开始了他每年一张的肖像留影。不间断持续了62年,直到1968年辞世。<br/><br/> 叶景吕一直经营着罗家的当铺和茶庄,直到1947年罗家当铺和茶行破产。这期间,叶景吕喜欢上了收藏,并且成为福州基督青年会会员。叶景吕还喜欢亲手设计家具,然后找人定做,现在他的女儿、孙子家里还保留着几件他当年亲手设计的家具。<br/><br/> </p>
<p>那是的他可以说比较新潮时尚,从1908年开始已经去掉清朝大辫子了。。。。。</p>
<p><br/> </p><br/>
www.455755.cc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顶_级_信_誉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p>后面呢?</p>
www.138100.cc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p>此时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此人仍是长衫马褂、两袖清风,无动于衷。依然家里的事,国家的事、国际的事、大大小小都随照片记录,怎么就没成就点什么呢。。。嗷,也许人家根本就没想让你知道。</p>
<p><br/><br/>“五四爱国运动"爆发</p>
<p><br/><br/></p>
www.105656.cc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ゴ顶_级_信_誉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p>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第一次党代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上任总书记。1923年俄国列宁去世,托派失去领导地位,斯大林上任接班,陈书记开始失宠。。。这位先生好像也明显见老,步入中年。。。</p>
<p> </p>
<p><br/><br/><br/></p>
<p>孙中山去世,北伐胜利,蒋介石清党,国共分裂<br/><br/></p>
<p>由朱德、周恩来、贺龙和张国焘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第一支工农武装诞生。起义失利后的余部和陈毅、彭德怀在井冈山与毛泽东汇合<br/><br/><br/></p>
<p>(待续。。。。)<br/></p>
www.455255.cc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H顶_级_信_誉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p><br/><br/>此时辛亥革命发生,清朝退位。看来并没有献身革命的想法。</p>
<p></p>
<p>有点儿教书先生的意思。。。<br/><br/><br/><br/>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同时涌现出鲁迅、蔡元培、胡适和李大钊等一批运动中的文学泰斗。</p>
<p></p>
<p>这张颇有点朝气,生意可能特顺手。<br/><br/></p>
www.188200.cc 本站强荐:185娱乐癶城.足球癶真_人.彩票齐全癶手机可投癶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我以为照片老照片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意会不可说一说就错。
www.138915.com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ㄣ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ㄣ提现即时到账SO.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总的来说,老先生挺帅气的,其实,一百年来,我觉得人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变化,我们现在想的问题,也许他们早已经想过了
www.033066.cc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ふ顶_级_信_誉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1:08 编辑
多少年来该照相馆似乎变化不大,特别在进入文革年代,也没有红宝书在手或闪光的天安门做背景的场面,就连照片的模样和格式都没变(尽管可能做了网上修版加工),说明老人的家乡总体还是较为平静的。。。可比起几十年前那可是翻天覆地了,从某些方面还是说明了社会的变迁。
www.755066.cc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顶_级_信_誉 好一个记录!谢谢分享! <p>不知11楼所说的哪一本书,我非常好奇。这些照片与任何种类的书毫无搭个,中间所加言语简要梳理历史脉络,纯属消遣已避枯燥,根本文不对图,更谈不上内容的宽与窄了。请问11楼所提的书在哪儿有售,也许我会因祸得福也。。。。。。</p>
<p> </p>
<p><br/><br/><br/><br/><b>从1915年到1940年及1946到1951年的三十二年中,叶景吕采取“一坐一站”每年轮换的方式拍照。1940年(含)前的34张照片都是全身照。从1941年(日本人第一次占领福州)开始出现了头像照和半身照(并开始有眼镜儿伺候),不知当时所思为何。</b></p>
<p><br/></p><br/><br/><br/><br/><br/><br/><br/><br/>(解放后的整理待续。。。。) <font size="5">谢谢,请继续。等待中!</font> 这本书,现在有售。我比较喜欢有社会内容的,这本书从一个人的角度写。有些窄。 <p>谢谢支持,我本人也很好奇。这些照片大多摄于“福州艺光照相馆”和“时代照相馆”,由于是在照相馆中拍摄的,质量较为稳定,但也因此无法从中观察到更多拍摄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风貌。但就肖像照片本身而言,它是成功的。毕竟历经晚清、民国和1949年之后的三个时代,这些照片注定会透露历史细节——照片主人公叶景吕在各个年代里衣着打扮、他起伏不大但略有变化的神情清晰提供了一条时代变迁的线索以及他个人在这一系列变迁中的坚持、矜持和隐忍。<br/><br/><br/><br/></p>
<p>1934年的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离开江西瑞金开始长征<br/><br/>35年1月是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三人团”和军事路线。</p>
<p><br/>时隔一年,叶先生变化不算太大,只是体态略显发福。</p> <p>全都是电脑里修过的了,老照片的味道没了一大半儿!哎!</p> <p><br/><br/><br/><b>在叶景吕的六十二张肖像中,有六十一张是在照相馆拍摄的银盐纸基照片,只有1952年的肖像是一张剪纸,这是叶景吕先生到大街上请专业的剪纸先生制作的。每张肖像下面都有叶景吕先生的亲笔记录:拍摄日期、当年的年龄和家庭或国家的主要大事等。此时的他毕竟也没躲开运动的冲击,成为当时的见证人之一。</b><br/></p>
<p><br/><br/><strong>耳朵上好像有什么设备,1954年,那时应该有了什么玩意儿呢?</strong></p>
<p></p>
<p><strong>解放后的笑容还是多了起来。。。</strong><br/><br/></p>
<p><strong>看来是躲过了一截。</strong><br/></p>
<p><strong>带的是个什么徽章?</strong><br/><br/><br/><br/><br/><br/><br/><br/><br/><br/><strong>67年带上了像章,只可惜时间并不长。</strong></p>
<p></p>
<p> <b>1968年,叶景吕老人在儿童节这天拍摄了人生的最后一张肖像。一个月后,因心脏病和糖尿病综合症并发平静去世,终年八十八岁。平凡的一生见证了不平凡的历史时代。</b></p>
<p><strong>(完)</strong><br/></p> 我的信息是由朋友转发来的,完全是一种爱好。我只是对一个人的一生的经历有颇多感触,而每个人又给以不同的诠释,有的对人、对己、对事、对时或对照片本身,要宽可以无边,要窄就这间枯燥的陋舍。。。。。随他自己怎么去理解(很可惜没有照片里人物的文字记录,无从予以评说)。 <strong><em><font color="#000000" size="4"> 有特色的照片,欣赏了!</font></em></strong> <p>这本书图书大厦有售。</p>
<p>您的资料是哪里来的?如果是转帖,请注明出处。</p>
<p>所谓宽与窄,是指这本书绝大多数的片子,都是个人的记录,社会内容,环境记录相对少一些。从图片信息量上说,有特定的范围,而要是从图片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就显得有些窄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