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纳婷 发表于 2009-7-2 11:07:00

京都“清真寺”很多精美古雅

<p>&nbsp;&nbsp;&nbsp;&nbsp; 北京的清真寺很多,如有:石景山清真寺、安外清真寺、海淀清真寺、花市清真寺、德外清真寺、牛街清真寺、密云古北口清真寺、东四清真寺、东八里庄清真寺等等。</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据悉---中国穆斯林的主要宗教声所叫“清真寺”。阿拉伯人称清真寺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历史上的中国人,对于伊斯兰教的礼拜曾有过各种称呼。据现在可考者,唐代人杜环在其《经行记》中称礼拜寺为“礼堂”:“大食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说法。”北宋欧阳修在撰写《唐书.大食传》时,也沿用此称。宋代人们将这种礼拜寺称为“祀堂”或“礼拜堂”。如南宋岳珂在《枵史》中描述广州光塔时说:“有堂焉,以祀名。”再如方信孺在其《南海百泳》中,称光塔为“怀圣塔”,称该寺为“礼拜堂”。到了元、朝两代,礼拜寺的中国称谓开始多样化,如广州圣寺,又称光塔填充、狮子寺,又称正教寺、凤凰寺;扬州瑞符寺,又称西来寺、仙鹤寺、礼拜寺;西安有清教、清修寺和小皮院的真教寺;嘉兴、松江、常州也有真教寺;南京有净觉寺;北京有普寿寺、法明寺;教外人则称为回回堂、回教堂、回回拜佛堂、回回寺。上举诸称,多指某一具体寺院而言,而这些寺院的统称,则是阿拉伯语的直接译“礼拜寺”。有不少寺在创建后便直呼为礼拜寺,并无其他名称。如河北定州礼拜寺、<strong>北京牛街礼拜寺</strong>、南京三山街礼拜寺、甘肃徽县东关礼拜寺等是以“礼拜寺”之前冠以地名而成。 </p>
<p align="justify">  据明嘉靖五年(1526)李时荣撰西安《敕赐清修重修碑记》称,该寺“初创立于唐之天宝元年三月,工部差督工官司罗天爵造,名为清真寺。……至延佑二年(1315)三月,复差平章政事赛典赤督工重修,奏请敕赐清真寺”。以“清真”二字命名伊斯教寺院的,似以此寺为最早。但此碑疑点颇多,令人难以置信。所谓初创于天宝元年云云,源于托名王镬的《创建清真寺碑记》然此《碑记》据中外史家考证,系一伪造之碑,作伪者为明代之人。其源既伪,所谓唐代时“名为清真寺”云云也就成为无稽之谈了。至于延祜二年赛典赤重修事的记载也断然有误。据《元史》本传,赛典赤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时间,约在至元元年八月至十一年闰六月(1264—1274),死于至元十六年(1279)延祜二年是公元1315年,赛典赤已去世36年,是不可能再去重修和奏请敕赐清真寺的。如果说赛典赤是在至元二年(1265)重修过西安清真寺,倒还有可能,他当时确在陕西任职。如此说,那么“清真寺”一词用来指中国伊斯兰教堂,就始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清真”一词开始广泛被伊斯兰教所采用。北京东四清真寺建于明正统十二年至十三年(1447—1448),据景泰年间(1450——1457)陈循撰《敕赐清真寺兴造碑记》可知:“清真寺初名礼拜寺,……寺成,蒙恩赐额日清真寺。”这种皇帝赐额,似乎对穆斯林的影响很大,他们纷纷将将“清真”一词与伊斯兰教挂钩,并以之作为本教教堂的专有名称。这个风气,大约也是先由明代的都城北京开始的。在万历七年(1579)北京敕赐法明寺的圣赞碑中,也有“清真法明百字圣号”,“清真法明大道”、“清真万古秉和纯”等名。天启四年(1624)石三畏撰北京三里河《重修清真寺碑记》时说:“寺以清真名,志洁也;清真以礼拜名,志敬也。……国人撒阿的斡葛思始传其教入中华,于是,中华有礼拜清真寺。”此后,“清真寺”与“礼拜寺”之名并用,且渐渐为各地穆斯林所接受。到清代以后,叫“清真寺”的渐多,叫“礼拜寺”或其他名称的渐少,清真寺便成为中国各地伊斯兰教寺院的专有名称了。</p>
<p align="justify">  查“清真”一词,在汉语里原作纯洁质朴解。唐宋时期不少文人墨客喜以“清真”入诗。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诗有“不会门外地,斋戒得“清真”句;李白有“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和“右军本清真”、“垂衣贵清真”的诗句,赞颂裴政、王右军等人。宋代陆游《园中赏梅》诗以“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命名自己的词集,到南宋时刘萧改此名为《片玉集》。也是强调其纯洁质朴之意。其他宗教也有以“清真”命名寺院的。如道都教有“清真观”;明弘治二年(1489)重修的河南开封犹太教堂亦名“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借用并渐渐“垄断”了“清真”一词后赋予这一词汇以新的含义。明清之际的中国回族学者在解释教义时说,“清”是指真主清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是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无所比拟。他们以“清净哉,真主”和“真主至清至真,原有独尊,谓之清真”,来赞美自己崇奉的真主安拉。近代新疆回首长总教长马良骏大阿訇(1867—1975)解释得更加简明:清则净也,真则不杂也。净而不杂,就是清真。显然,这些解释都是从“清真”的本意纯洁质朴中引申出来,套用到伊斯兰教上的,其中也反映了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认识。</p>
<p align="justify">  “寺”字更是古来有之。查《周礼》和《诗经》中,都有“寺人”一词,那是指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掌管王之内人及女宫的戒令,所以后人往往称宦官为寺人。到了公元前二三世纪时,“寺”成了官署名称。《说文解字》卷3下说:“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汉书》注日:“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汉代时已有了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九卿的官署设置,是组成当时中央政府的九个单位。南北朝时期的北齐设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职掌审核刑狱案件。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佛教徒摄摩腾、竺法兰应汉政府邀请至洛阳,先住在鸿胪寺,后在雍门外三里御道南创建信所。因他们的经典是用白马驮载而来,故将此住所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佛教之庙创建之始。此后,“寺”字多为各教教堂所采用。如唐代景教、袄教的教堂,曾先后被称作“大奏寺”和“波斯寺”。伊斯兰教初入华时,礼拜的场所多被称作“堂”;到元代以后,即多以寺称之了。清真寺的“寺”字,也是因袭和沿用了佛、景、袄等宗教的使用法罢了。</p>
<p align="justify">  严格说来,“清真寺”这一名称与阿拉伯语MASJJD之意不尽一致。Masjjd仅指礼拜的场所;而“清真寺”的字面含义要更深些、更含蓄些,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泛些。事实上,“清真寺”已是一种带有中国特点的名称了。</p>
<p></p>
<p><br/></p>
<p>&nbsp;</p>
<p>牛街清真寺<br/></p>

ajiu0099 发表于 2010-4-30 16:55:00

记号。

dak 发表于 2010-5-3 23:33:00

帮顶 LZ牛街人?

aidushu 发表于 2010-5-4 08:57:00

<p>顶一个。非常好的视角。</p>
<p>第一幅图好像是西安的清真寺建筑,上面的阿拉伯文就是著名的“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em>La</em> <em>ilaha</em> illallahu Muhammadun rasuulul lah&nbsp;。 或者用汉字注音:“俩一俩海,因兰拉乎,穆罕默德,洛素隆拉嘿”)。</p>
<p>&nbsp;</p>

老和平门人 发表于 2010-5-5 16:49:00

回复:(源纳婷)京都“清真寺”很多精美古雅

<p>&nbsp;&nbsp;&nbsp;&nbsp;&nbsp; 感谢源纳婷写的文章,又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期望有更多的作品。</p>

鞍山仁者 发表于 2010-5-7 15:37:00

<p>楼主的文章好</p>
<p>牛街是我小时候很熟悉的地方。84年回民中学的半年实习中我们几次到牛街礼拜寺参观学习。但是后来牛街地区改造后原来的老模样荡然无存。</p>

北京时间 发表于 2010-7-26 17:5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宝月楼主</i>在2010-7-26 14:19:00的发言:</b><br/><br/>原来住在花市那片,如今换了几个居住地,要是家里有事情请阿訇或是去寺里办事,还是觉得花市礼拜寺亲切。 <br/>&nbsp; <br/>咳!如今的北京太大了,北城又没几个清真寺,对于回民真是挺不方便的。 </div>
<p>南北城都有清真寺,北城的东四,东冠英都有。</p>

宝月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4:19:00

原来住在花市那片,如今换了几个居住地,要是家里有事情请阿訇或是去寺里办事,还是觉得花市礼拜寺亲切。
&nbsp;
咳!如今的北京太大了,北城又没几个清真寺,对于回民真是挺不方便的。

老和平门人 发表于 2010-7-29 11:19:00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群众礼拜,学习伊斯兰知识的地方,呼和浩特的十几个清真寺礼拜的群众都很多,听阿訇讲解伊斯兰教知识,提高信教群众爱国爱教觉悟。呼和浩特穆斯林的婚丧娶嫁,过乜贴,办亡人日期,办小孩喜庆日子都在寺里,一方面在寺里由阿訇讲卧兹学知识,提高群穆斯林群众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在寺里有常设组织专人负 责服务,比饭店收费低廉,所收的费用,一部分用于正常开支,一部分交给寺里,达到以寺养寺目的。这种做法省钱省事省时间,受到伊斯兰教协会和穆斯林群众欢迎。有条件的清真寺应该学习呼和浩特清真寺经验,为教门为广大穆斯林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色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京都“清真寺”很多精美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