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5 编辑[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22:32:16编辑过]
www.138079.com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ぽ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ぽ提现即时到账SO.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5 编辑
<p>蒿!</p>
www.138577.cc 本站强荐:185娱乐Ю城.足球Ю真_人.彩票齐全Ю手机可投Ю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5 编辑
<p>瞧人家老盘子,"好"都不说"好",说"蒿"!</p>
www.138099.cc 本站强荐:185娱乐の城.足球の真_人.彩票齐全の手机可投の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5 编辑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北京人</i>在2007-11-1 13:49:52的发言:</b><br/><p>瞧人家老盘子,"好"都不说"好",说"蒿"!</p></div><p>这是洋味儿比您那老味儿吃香!</p>
www.132088.cc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5 编辑
老美拍片和咱们视角完全不同,我觉得似乎人家拍片更注重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刻画,这些和我看老美的动画和电影如出一辙,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造就的吧.
www.138488.cc 本站强荐:185娱乐ㄅ城.足球ㄅ真_人.彩票齐全ㄅ手机可投ㄅ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6 编辑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飞哥</i>在2007-11-1 15:26:25的发言:</b><br/>老美拍片和咱们视角完全不同,我觉得似乎人家拍片更注重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刻画,这些和我看老美的动画和电影如出一辙,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造就的吧.</div><p>是 甚至更尖锐的说我觉得应该是政治造就的差异。</p><p>拿典型的美国来说,“人”是个性的人,注重对个体从浅入深的描绘,对个人价值的挖掘。中国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强调的是所处社会链条中的位置,脱离了社会关系,“人”的价值和意义不大。</p><p>所以美国大都是套着皮衣的英雄到处飞来飞去的救人,我们则是高举大旗舍身忘死作螺丝钉。从上次我发的一个17大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强烈的差别。</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5:54:27编辑过]
www.855455.cc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ǎ顶_级_信_誉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6 编辑
喜欢这组片子,我们的片子差在哪、通过对比,可以学习很多的东西,再次谢谢片子!!!
www.138537.com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提现即时到账SO.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6 编辑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通过片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www.228488.cc 本站强荐:185娱乐厸城.足球厸真_人.彩票齐全厸手机可投厸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6 编辑
www.138099.cc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6 编辑
<p><span lang="ZH-TW" style="FONT-SIZE: 36pt; COLOR: red; FONT-FAMILY: PMingLiU;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strong>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片子表現的淋漓盡致!!!!!!</strong></span></p><p><span lang="ZH-TW" style="FONT-SIZE: 36pt; COLOR: red; FONT-FAMILY: PMingLiU;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span> </p>
www.133488.cc 本站强荐:185娱乐ミ城.足球ミ真_人.彩票齐全ミ手机可投ミ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15:46 编辑
www.132088.cc 本站强荐:185娱乐∠城.足球∠真_人.彩票齐全∠手机可投∠注任何游戏. 首次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信誉绝对保证185.cc 这组片子挺尖锐的 <p>看了这组片子感受颇多,谢谢片子!</p><p>ps:薄荷换头像了啊!真可爱!</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be7ce;">通过这组片子我很悲哀,中国及中国人在老外的眼力就是这样的,世界人民的眼睛对准中国的时候扑捉的都是这写玩意儿,真没意思!</font></p> <strong><font color="#000000">我在片子的地盘强烈呼吁一下,希望我们多刊登一些美的东西,把一些记录型东西收藏起来留做资料备用,希望从自己做起,让其他人看到中国北京最美丽的一面!!!!!!!!</font></strong>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鲁丝</i>在2007-11-2 9:44:54的发言:</b><br/><strong><font color="#000000">我在片子的地盘强烈呼吁一下,希望我们多刊登一些美的东西,把一些记录型东西收藏起来留做资料备用,希望从自己做起,让其他人看到中国北京最美丽的一面!!!!!!!!</font></strong></div><p>一是这组片子有它的时间性 都是比较近期的 二是这些图片都是出自一些对于文化民俗的报道专文之中 内容很中性 </p><p>毕竟像紫禁城、长城之类的名胜古迹 这些个图片在国外已经满大街都是了 已经不新鲜 对于很多旅游者来说 那些也早已不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而更多的是去体验胡同、市井这些具有民间风味的场景 </p><p>就像我们在看对于美国民风介绍的时候 也不希望满眼都是举着冰激凌的女人和几个老头儿像的大山 而是希望看到华尔街的工作场景、布鲁克林的普通生活 况且NG的这祖图片本身也没有什么不美和破败的元素 </p><p>这个赖我没有交代清楚 如果看过原文就知道了 并没有贬低之意 图片本身也是很真实的普遍场景 </p><p> </p><p>说到这里 我倒是想聊聊国内的很多业余、甚至专业的摄影师 费尽心思去寻找一些破败、社会底层的专题 来突出所谓的“人性关注”。诚然,这类片子能够在主题上很容易打动观众 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事情在我们的所处的社会中没有“普遍性” 以前我特别发帖骂过屋脊上几个专门拍北京沟沟角角、臭鱼烂虾的人 这和处在战争中的状况是不一样的 战争带来了破败的普遍性~ 所以值得去关注 </p><p>据我所知,目前国外的很多摄影机构、图片社甚至都已经取消了战地摄影这样的预算经费 转而更加关注的是“人文 民俗”的主题 之前马格南图片社的两位大师Pactrick和Ian来华讲座也证实了这一点 </p><p>我本人是很喜欢记录生活中美的、快乐的场景,这些才是一个民风最根本的东西,北京人的骨子就是乐观泰达的。 </p><p>当然作为一些新闻纪实类的报道要区别对待,事实就是事实,比如现在的拆迁问题等 </p><p>再次谢谢鲁丝给大家提的这个醒!不然我也找不着机会说这些 </p><p>顺便推荐很早在网上看过的一个主题摄影 现在这个主题已经出版发售 就是焦波的《俺爹俺娘》 图片极为朴实无华 但是加之作者的解说 张张打动人心! </p><p><a href="http://www.tibetinfor.com.cn/tibetzt/jb/">http://www.tibetinfor.com.cn/tibetzt/jb/</a></p> <p>很感谢片子和45黑白老师提供的珍贵资料,确实很受启发,这些照片有的必须配文字看才能知道外国人关注的视角在哪:</p><p>比如鞋的广告和自行车的那张,他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体系;</p><p>火车站的他关注的是由中国和前苏联共同设计;</p><p>练太极的女人:他关注的是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p><p>高尔夫球课:他关注的是“未来商人”。</p><p>这些都和我的视角不同,我们司空见惯的,在外国人来说是新鲜的,就像我们逛胡同,我们拍摄的也是胡同中的住户司空见惯的,我的婆婆就曾经嘲笑我拍的煤(其实她很支持我摄影),她觉得蜂窝煤堆上摆着一家子的鞋是很平常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拍照,更别提还贴网上了,可我觉得这是多生动的画面呀。原因就是我从没有住过胡同。这和我们看着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和我们的思路不同是一个道理吧。</p><p> 我原来也想过开个贴,把大家看到的对自己有启发的优秀摄影作品介绍给网友,最好还要写上自己对推荐的作品的心得感受。片子和45黑白老师既然已经走到头里了,我建议这个帖子就作为大家交流的一个专贴,不知片子意下如何?</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 13:23:10编辑过] 同意,鼓掌,欢迎。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门当户墩</i>在2007-11-2 13:22:10的发言:</b><br/><p>很感谢片子和45黑白老师提供的珍贵资料,确实很受启发,这些照片有的必须配文字看才能知道外国人关注的视角在哪:</p><p>比如鞋的广告和自行车的那张,他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体系;</p><p>火车站的他关注的是由中国和前苏联共同设计;</p><p>练太极的女人:他关注的是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p><p>高尔夫球课:他关注的是“未来商人”。</p><p>这些都和我的视角不同,我们司空见惯的,在外国人来说是新鲜的,就像我们逛胡同,我们拍摄的也是胡同中的住户司空见惯的,我的婆婆就曾经嘲笑我拍的煤(其实她很支持我摄影),她觉得蜂窝煤堆上摆着一家子的鞋是很平常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拍照,更别提还贴网上了,可我觉得这是多生动的画面呀。原因就是我从没有住过胡同。这和我们看着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和我们的思路不同是一个道理吧。</p><p> 我原来也想过开个贴,把大家看到的对自己有启发的优秀摄影作品介绍给网友,最好还要写上自己对推荐的作品的心得感受。片子和45黑白老师既然已经走到头里了,我建议这个帖子就作为大家交流的一个专贴,不知片子意下如何?</p><br/></div><p> </p><p>四爪赞成!</p> 真实的生活 <p>我也喜欢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片子。贴近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最平常的生活。</p><p></p> <p> 中国是主角,他们是旁观者。中国是古老的新鲜国度,他们是世界各国的顶级职业摄影师。中国是他们的摄影新大陆,令他们好奇、兴奋、受诱惑、目眩神迷、灵感四溢,狂摁快门。如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所言“那些有矛盾、有变化、存在进步和革新的国家才能产生出好电影”,那些有矛盾、有变化、存在进步和革新的国家才能产生出好照片。比如中国。</p><p></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241197.jpg" border="0"/></p><p>帕特里克·扎克曼作品 法国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作品:1995年,苏州,巩俐在《风月》拍摄现场。</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245693.jpg" border="0"/></p><p>马克·吕布作品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作品:1965年,北京。</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249399.jpg" border="0"/></p><p>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作品 德国摄影师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作品:2005年6月,上海浦东商业区。</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254167.jpg" border="0"/></p><p>麦克·沃尔夫作品 德国摄影师麦克·沃尔夫作品:2003年3月,浙江乡村新年,人们喜欢穿红衣服以期好运。</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259838.jpg" border="0"/></p><p>森山大道作品 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作品:2005-2006年,上海。</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4944.jpg" border="0"/></p><p>马丁·帕尔作品 英国摄影师马丁·帕尔作品:1997年,上海。</p> <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10337.jpg" border="0"/></p><p>久保田博二作品 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作品:1981年,拉萨寺庙敬佛的老百姓。</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13363.jpg" border="0"/></p><p>阎雷作品 法国摄影师阎雷作品:1993年,云南元阳哈尼族的梯田。</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18250.jpg" border="0"/></p><p>爱德华·伯汀斯基作品 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作品:2002年,四川奉节。</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24198.jpg" border="0"/></p><p>马蒂阿斯·柯斯塔作品 西班牙摄影师马蒂阿斯·柯斯塔作品:2006年5月,北京奥运工地上的建筑工人。</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29258.jpg" border="0"/></p><p>马克·亨利作品 英国摄影师马克·亨利作品:1999年,大连开发区。</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33808.jpg" border="0"/></p><p>塞风作品 德国摄影师塞风作品:2000年,上海浦东/杨浦大桥。</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38291.jpg" border="0"/></p><p>斯图亚特·弗兰克林作品 英国摄影师斯图亚特·弗兰克林作品:1993年,上海。</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42619.jpg" border="0"/></p><p>亚历山德罗·迪盖塔诺作品 意大利摄影师亚历山德罗·迪盖塔诺作品:2006年9月,北京天安门。</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48572.jpg" border="0"/></p><p>伊夫·吉列作品 法国摄影师伊夫·吉列作品:2006年,青海西宁,正在拆除的旧城区。</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354626.jpg" border="0"/></p><p>詹姆斯·维特娄·德拉诺作品 美国摄影师詹姆斯·维特娄·德拉诺作品:1997年,三峡蒸汽船上的人们。</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42600.jpg" border="0"/></p><p>康兰丝作品 美国摄影师康兰丝作品:1986年,四川乐山。</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48668.jpg" border="0"/></p><p>罗伯特·凡德·休斯特作品 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作品:2007年2月,陕西西安,一个诗人、音乐家在家里。</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414446.jpg" border="0"/></p><p>布勒松作品 法国摄影师布勒松作品:1958年,北京。</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422586.jpg" border="0"/></p><p>丹尼尔勒·马蒂奥利作品 意大利摄影师丹尼尔勒·马蒂奥利作品:2005年,上海百乐门。</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428432.jpg" border="0"/></p><p>德克.哈斯坦德作品 美国摄影师德克·哈斯坦德作品:1972年2月26日,杭州,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游赏西湖。</p><p><img alt="" src="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7/10/10/93433426.jpg" border="0"/></p><p>季瑞作品 加拿大摄影师季瑞作品:上海。</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4 23:07:02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