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0 03:34:41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0 03:42 编辑



漫谈中元普渡
中元节中国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民俗的一个大节日,俗称中元节,这一天有许多盛大的民俗活动。 民间各地区、宗教团体、自农历七月初一起即进入了活动的绪声,俗说这一天是鬼门开,地府大门开放的日子,许多孤魂野鬼从阴间释放到阳间,因此各地方都纷纷举行「普渡」法会,对无主的孤魂野鬼进行布施,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七月三十为止,俗说鬼门关闭之日,活动才步入尾声。
在中国古时,以农立国,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农民除祭天外,也祭祀禾神,祈求五谷丰收。在夏末秋初,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祀祖先,因此每到中元,民间超荐祖先亡灵,蔚为鼎盛,一片氲氤,俎豆馨香。
在此期间民众举行祭祖与超度法事、也会普渡无依孤魂,这是中国人民「敬天法祖」之精神、也是儒家一贯的忠孝仁恕之中心思想,同时也是佛道宗教团体、各寺庙,发扬劝人行善,悲悯赦罪、纷纷举办各类消灾祈福超荐大法会的时间。 尤其七月十五这一天,所有的普渡法会活动臻于顶盛,故称为中元普渡。

漫谈中元普渡中元普渡它实际融合了儒、释、道,与天、人、鬼诸多思想,包括六道轮回的地狱观,是一个融合多元的活动,所以中元节是一个众多宗教仪式共享的盛会。
何谓「中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在道教神祇中,有「天官」、「地官」和「水官」,谓之三官,是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又称「三元大帝」,三元大帝是极崇高的神祇。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道教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说三官有对世人、亡魂等能「赐与福份、赦免罪过、解除灾厄」的权能。东汉时,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上「三官手书」,祭祀天地水三官作为教徒请祷 治疾疗病的方法。
三官大帝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节为天官生日, 中元节为地官生日,下元节即水官生日,每年的三元节,就是庆祝「三元大帝」诞辰的节日。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正月十五天官生, 举行祈福法会,七月十五地官生,举行普渡孤魂法会,十月十五水官生,举行消灾解厄法会。
   清顾铁卿《清嘉录》:「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

青苗之神
c[/青苗神, 又称「禾神」。青苗神是农业社会重要的信仰与崇拜,民间主要的祭祀神祇。青苗神,顾名思义即为保佑稻米、小麦等农作物生长顺利的神灵,是与农事相关,特有的古代神灵。民间以其为神灵而加以祭祀。
b- r( M- v/ \&i0 e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0 03:53:12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9-24 22:11 编辑

中元节一 是 地官〈中元大帝〉诞辰二 是 中元祭祖日三 是 盂兰盆节四 是 道教修福赦罪超荐亡魂普渡日五 是 佛教供僧救拔地狱苦难众生的节日。
所以中元节是一个多元的节日。这个节日的形成虽然博杂,然围绕的主旨,中心思想即仁孝,孝是亲爱,仁是博爱,由个人祖先的慎终追远孝思扩大至一切亡魂的布施。通过各式消灾祈福超荐法会,供僧救拔地狱苦难众生的活动,是儒家仁恕思想的精髓,佛道平等布施的悲悯地狱观。以下介绍中元节有关道教、佛教与民间普度的各项活动:
道教仪式道教中元法会
佛教仪式盂兰盆会、焰口仪式、大蒙山施食、梁皇宝忏、水陆法会 民间仪式民间普度放水灯、抢孤、


         道教中元法会

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场景
道教盛行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又称青玄大帝、青华大帝,道教超度科仪中。诸如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灯仪》等等。在南方流行诸多道教忏法,诸如:《三元灭罪水忏》是在三官大帝之地官大帝生日,请地官赦免先亡罪孽;《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取冥福;《吕祖无极宝忏》,是全真道仪式,藉由度人无数的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威力,广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道教《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为普遍施行的科仪,拔度亡者出迷途,其开首:青华教主,太乙慈尊,玉清应化现真身,大千甘露门,接引群生,永出爱河津。
道教放焰口,称“萨祖铁罐施食”。 请法时,斋主设置道场,请道士念咒施法,把供品化为醍醐甘露,赈济九世父母及各类饿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脱,往生天界,永离苦海。通过庄重肃穆的法事活动,传达斋主敬天法祖、报答亲恩的孝心功德,从而保佑生者福寿康宁,吉祥如意,让死者脱离苦海,共涉仙乡。
萨祖,即萨守坚,宋时四川西河人。 据《萨祖铁罐施食》载,「一元无上萨祖真君」咒枣施药,普度众生,将铁罐加符,利幽拔苦,赈济孤魂,垂科度亡,秉济世之慈心哉! 此即铁罐焰口之由来。  放铁罐焰口时,坛场中为焰口台,坛上供奉太乙寻声救苦天尊塑像或画像,正中设「一元无上萨祖」牌位。供桌上并陈香、花、灯、水、果五供养。左边为孤魂台,挂有书写放焰口的黄榜。右边为阎罗台,供奉十殿阎君画像,每边各供五像。中间高挂鬼王(为太乙天尊所点化)画像,供桌上摆放有香,花,果等供品。道众坐于长案两边,如十三位法师,每边为六位,正座高功一位。有用高功三位者,谓之三清焰口。台前桌上铺黄色绸缎,摆放法器”焰口十宝“:笏板 — 法师持诵的咒语尽在板上,可上达天庭,下诣地狱;令牌 — 高功招役神将、驱妖赶魅的器具;法印 — 加盖法印才能使符咒生效:法尺 — 度量鬼魂善恶;如意 — 能带来吉祥,又能镇邪的法器;灵幡 — 法师用灵幡,给鬼魂指引带路;阴阳镜 — 鉴别神鬼的照妖镜;桃木剑 — 降妖除魔;水盂、米盂 — 盛装济度鬼魂用的圣水和法食的容器;杨柳枝 — 高功用以播撒法食圣水赈济饿鬼的法器。灯 — 为鬼魂开启黑暗、照亮脱离苦海的道路。

道教荐亡法事讲究张榜召魂,放施食(焰口)的法坛所发的召魂榜文如下例:
全真演教宗坛 伏以 道力高深,宜起沉沦之苦;冥途寂寞,当开汲引之恩。振宝杵于迷津,无生不摄,放玉毫于苦海,有罪皆超。臣今奏:据中华XXXX观,焚修弟子奉  道修建青玄资度斋坛,承供唪经、礼忏、燃灯、施食,为荐亡生方事:窃,兹逢××街××巷×号×宅,迎三送路之夕,孝男×××洎全宅孝眷人等,谨秉虔诚,叩干天鉴,意者伏维上荐:皇清已故×府君讳××老大人,乃京师××县人氏,距生于年月 日 时。盖衡鉴无私,难逃于考核幽冥异域,生化轮回。于 年月 日 时幻躯先蜕。在世享年几十有几。全宅孝属思念音容,未升沉。兹今超度之辰,谨启鏊心,具意愍念九幽十狱众孤魂;六道四生诸苦爽久居阴府,长处冥途,匪凭提携,曷遂迁生,阳过阴愆,何有了期。是以谨择于 年 月 日良宵静夜,叩请道众清流,就于灵前敬设青玄资度斋坛,奉演萨祖铁罐炼度金科,祈恩升度×府君讳× ×老大人之灵,暨×姓门中堂上历代宗亲,一脉考妣等灵;寒林会上九种十类,四生六道,一切孤魂等众。伏愿青宫锡惠,紫府覃恩。丹鹤翱翔,瑞气拥九光之座;绿狮踊跃,祥云霭霭,百宝之台大开,束东极之天,朗耀北酆之地,十狱九幽顿作长明之境;四生六道即迁不夜之天。并冀以此无量功德,尽洗亡灵六尘三业之罪垢,乘此无限良因,登临道岸,宗亲祖考共跻仙乡,不退不转,长乐长安。再祈功德斋主,身家胥庆,福寿康宁。谨榜。 右仰本家亡灵、寒林会上九种十类,四生六道一切孤魂等众知悉。天运 年 月 日 具榜 (齐年盖月有道经师宝之三宝印一颗)

铁罐焰口科仪程序大致可分为五大部分:一.拜座、 二.请圣、 三、破地狱、 四.施法食、五.传戒,引魂升天。
一.拜座、进表、高功具职兴身。 拜鬼王,由《步虚》开始: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转《吊挂》救苦天尊坐东方,手执杨柳洒琼浆,身骑九头青狮子,拔度幽魂早生方。遂后启叩一元无上萨祖,高功赞“济炼教主萨翁真君”,大道慈悲,俯降玄坛,证盟炼度,羽众虔诚,礼诰奉行。 众念《萨祖宝诰》毕,举《提纲》慈尊降法界,普度众幽魂,欲免沉沦苦,称扬救苦尊。 众念“太乙救苦天尊”。 朝灵。出坛至寒林前,念五方童子召请毕,念《柳枝雨》,随念回坛进表。三上香后举《提纲》太上说法为教主,拔度亡灵出迷途。臣今端立法台下,静听鸣法三通鼓。 法会全体、经师 齐诵,法鼓三通后,铃音振十方,请师登宝座,说法度无常。

二.请圣 高功变坛,目运金光书讳,存神(澄心观想)万道金光,拥盖坛场,诸将罗列左右。于是用剑诀向上书太极,默念谨敕:坛存八卦,内按墩玑,二十八宿,分布四围,上开天门,下闭地户,先留人门,次通鬼路,卤秽消散,道气分布,一如玄科,禁坛律令,并踏罡斗,先步阳斗、阴斗,后步三台罡。 手掐诀,口念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头顶华盖,足摄魁罡,神通光严,目运金光。众法师志心称念“太乙救苦天尊”,高功上香。香赞曰: 一念精诚达上苍,仰瞻天花祝玉皇。今宵启建松花会,稽首先献一炉香
高功在鼓乐声中,拜座登台,韵白:此座此座非凡座,救苦天尊曾坐过。今宵说法度亡灵,一切地狱都解脱。众咏《赞慈尊》。 高功手结三清印,礼赞 道、经、师三宝: 首结玉清印,赞元始天尊。顶礼“道宝皈依无上道,不堕沉沦”; 次结上清印,赞灵宝天尊。顶礼“经宝皈依大藏经,不堕幽冥”; 后结太清印,赞道德天尊。顶礼“师宝皈衣大法师,不堕异类”。
众法师赞颂《三清宫》:玉清宫,元始主,三界师,四生父,喳、眸、喇上清宫,玉宸主,济生死,度群迷,喳、畔、喇太清宫,道德主,济生死,训贤愚,喳、畔、喇。
高功再次上香顶礼; 金炉添炷返魂香,梵音空中声韵长。圣号已闻金阙下,幽关咸睹玉毫光。三途五苦离长夜,十类孤魂赴道场。享此无边甘露味,自然热恼化清凉。
高功称职。再次向上苍诸尊神祷告修建道场的主旨: 臣闻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以茫茫,亘古传今,四生六道而滚滚,不假拔度之功,曷遂超生之路。以今斋生某人,切虑幽魂之孤苦,设放云厨之法食,赈济三途之苦爽,具有意文,恭对敷宣,恭望慈光证盟祭炼。
启请诸神、诸仙、圣众。仰启 玉清、上清、太青三位尊神,仰启 九天生神上帝、十方无极大道、玉堂大教主、东宫慈父太乙天尊、青玄上帝、朱陵度命天尊、南辰北斗陶魂铸魄星君等;仰启 救苦真人、大惠真人、大度真人、三宝九华真人、济生度死真人、八门开度真人、郁罗翘真人、真定光真人、光妙殷真人、祖师三天扶教张真人、太极迁翁葛真人、净明普化许真人、虚靖弘悟张真人、西河救苦萨真人等仙真降临斋筵;仰启 把守仙观、神宫、地狱之门户之:酆都御史杨、关、孟三大元帅、酆都副相、五部六曹尚书、官典左右崔、夏二丞相、铁牛大神鲁元帅、摄召乌涂二神王、神虎摄魄司何、乔二元帅、铁桥渡子守关大神、牛头狱卒、马面将军、罗刹大神、监引幽魂去来使者、纠察天神等役神降临斋筵。
众法师同诵《仰启咒》如法恭请诸尊神、仙、圣众。 为仰启本家亡灵一同赴筵,宣读《普召牒文》,敕令神虎官君速至冥府提魂受度。 诸神、仙、圣众与亡灵一同降临法会,享受黄篆斋筵。
高功表「黄篆斋筵」缘起:张氏丽华曾造罪,三官考较甚分明。丈人观内求忏悔,哀告黄冠李若冲。经卷未完离地府,速登云路早超生。寓义本家亡灵亦经卷未完已离地府,赴此黄策斋筵。 向诸神、仙、圣众献以香、花、灯、水、果等五供养。每献一供养,高功均掐不同手印玉诀,并秘持祖讳。众法师唱赞。

三. 破地狱。召请十方孤魂来临法会。 向诸神、诸仙、圣众敬献仙斋供养已毕,高功在众经师称念五灵五老天尊、道言十方诸天尊的圣号声中,加戴五老冠,谓之升冠 (五老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
高功目书救苦讳;默念:东方无极飞天神王、长生大圣无量度人;众念《救苦经》。
高功升冠后,存神观想,已身变为救苦天尊,端严瑞相,放百亿光明,坐九头狮子莲花宝座,傍有十方飞天神王,万真环拱,罗列左右,杨枝甘露遍洒幽灵。
开酆都十八层地狱高功目运金光,舌书救苦讳,澄心观想:放下玉钥匙,提起千斤锁,开通冥路,运动三关,至泥丸宫,过鹊桥,下重楼,竟入玄牝。混合百神,复书金刚雷篆,送至羊肠小路十八盘,方抵酆都冥府十八层地狱之门。为打开此门,让幽魂从地户而出,于是两手掐五岳诀,步破地狱罡,随步随念;冥冷屠割及风雷,铜柱普掠火车摧,步毕,向艮户以左足根书霆、霆、霆,默念破地狱咒、金光咒、追魂咒、催魂咒,皆一气七遍,并咏《酆都咒》、《破十八狱》。终于依仗玉诀、密咒的威力,槊开了酆都十八层地狱。
高功咏《叹文》,向 锁于酆都十八层地狱,生为异境之人,死为离乡之客的孤魂发出召请,被召请的孤魂包括:遭时疫而夫妻并丧;遇难产而母子双亡;徒流笞杖以殒身;绞斩分形而弃命;饥荒饿殍;大劫狂徒;蛇伤虎咬及雷诛;自缢、投河并火化等各类孤魂野鬼。
高功咏唱《小救苦引》作为摧召牒文,向各方孤魂进一步表明,今斋主发慈悲之念,故真师起无上道,修建九幽之斋筵,赈济三途之苦爽。当愿亡魂悉闻知,此夜今宵来赴会。
高功执幡召请众孤魂伏以,一灵真性本无去,以无来,四大幻身乃有生,而有死。其生也,月明秋水;其死也,蝉脱寒林。欲求解脱之门,须仗玄元之教。以今举扬灵幡,用召阳魂阴魄
众咏《幽魂引》:前亡后化众孤魂,有主无倚恐不闻。星月朦朦笼古道,风雨飘飘罩荒村。可怜白骨堆黄土,空忆新尸葬旧坟,此夜好承功德力,华幡召请望来临。
功白:志一心灵幡召请亡灵,远远而来,或在天上地下,或在五岳台前,或在施食坛前左右,或在孤坟茔中。四维上下来赴会;东西南北尽来临。来此华幡引路,去时信马驮还。华幡引路归故里,信马驮还到家乡。三熏三沐三召请,一行一步一来临。共召请九次〈上列异境离乡的九类孤魂〉,包括本家亡灵。
《叹骷髅》,此与佛教《瑜伽畿》中的《叹骷髅》原文基本上相同,只是最后一句“速往西方”改为“速往仙乡”,并在前边加了一阕《西江月》的词:昨日荒郊野外,见一白骨交加,无言无语卧黄沙,又被风吹雨洒。在世堆金积玉,死后哪显荣华?三寸气断咬银牙,仰面匿江月下。 道教视魂为心神;魄为躯体。如果魂魄分离,则魂被锁进酆都十八层地狱,魄为骷髅抛于荒郊野外。若还魂于魄,魂魄一体才能得到超生,炼度成仙。故召请孤魂后,还要召请尸露红寥滩头,骨堆绿柳堤畔的各类孤魂的骷髅来临法会,追取各自的幽魂,以便魂魄一体的享用法食。
道教认为,死者魂魄分离,魂被锁进地狱,尸抛荒郊的原因,在于死者生前大患临身,积怨忿而成冤对,以至难逃苦海。为传妙法,高功奉救苦天尊之命,向各类孤魂野鬼宣告太上法科和释累劫之仇「解伤符命」,共计十道。
此时,众念《十伤符》以给众孤魂解冤释结。即: 第一法界,一切守疆护界,君臣宰辅为国亡身之解伤符命;第二法界,一切不孝父、母,不敬三宝,十恶忤逆之解伤符命; 第三法界,一切离乡欠债,被魑魅魍魉魔精克害之解伤符命;第四法界,一切江湖河海,损坏船只,落水淹死之解伤符命;第五法界,一切截路图财,两家相争,倚强凌弱之解伤符命;第六法界,一切怀胎含孕,夙愆冤对,冤债未释之解伤符命;第七法界,一切经商客旅,失火烧身,虎咬蛇伤,并中毒药之解伤符命; 第八法界,一切牢狱枷锁,盗贼凶徒,绞斩分身之解伤符命;第九法界,一切呼奴使婢,不问饥寒,苦拷屈打,悬梁自缢之解伤符命 第十法界,一切僧尼道姑,死在他乡,无主无倚之解伤符命。
为给各类孤魂陶魂铸魄,高功咏唱《五芽符命》,请五帝为众孤魂完复人身 青帝护魂肝木旺,赤帝养气心火亨,白帝侍魄生成肺,黑帝通血肾玄清,黄帝中主脾土安,梵气弥罗自合真。
高功执盂默念真言,在盂内书「长生」、「金光」二讳。存神观想水盂化做莲池,收一切孤魂入池内沐浴,使各类孤魂野鬼荡涤阴尘污垢.准备接受法食。

四.救苦天尊普施法食。 各类孤魂沐浴已毕,尚需更衣冠带,整肃仪容,遵守法坛的仪规:既到坛前,必听吾示,不许胡争乱抢,休要逞势撒泼,莫使粗心大胆,勿使弄狗惊鸡。
由于众孤魂野鬼久居阴司,神魂荡散,精魄飞扬,咽喉闭塞,饮食难通,故高功及众法师齐诵《开通咽喉神咒》。 高功存神观想,中天皎洁如月轮,以宝瓶吸入华池,候甘露盈口香满,吐入盂内,只见金光满空飞扬。于是将盂内法水遍洒法台前后左右,孤魂野鬼咽喉始开。
众咏《开咽喉》一洒甘露浆,热恼得清凉二洒甘露雨,五脏悉开张三洒甘露水,濯体炼金光
为让各类孤魂野鬼各得饱满,高功与众法师同咏《五厨经》,用以烹调法食,高功默念变食,用令牌在法食上一连书讳十五道。一请东方青灵始老苍帝九气天君,速降真气,入吾食中。天目书讳,取东方肝气嘘入食上。二请南方丹灵真老赤帝三气天君,速降真气,入吾食中。天目书讳,取南方心气呵入食上。三请西方皓灵黄老白帝七气天君,速降真气,入吾食中。天目书讳,取西方肺气呵入食上。四请北方五灵玄老黑帝五气天君,速降真气,入吾食中。天目书讳,取北方肾气吹入食上。五请中央元灵元老黄帝一气天君,速降真气,入吾食中。天目书讳,取中央脾气呵入食上。
最后,高功奉请变食王、变食小吏,变此法食遍满天地。并奉请东王公、西王母、太乙天尊降甘露。 高功在法食再度加持、书讳,众念《青华诰》,高功默念《运咒》,并以剑诀书讳,边念《生天咒》掐四帝诀、五行诀、。南斗诀、。北斗诀,等。遂后,高功存神观想:三清、四帝、五老、六司、七元俱在空中,金光之内,出现太乙天尊,手执杨柳,遍洒甘露,敕变法食一化百,百化千,千化万,万化为亿,变食如山,充满法界天下。九州岛岛分野,十类孤魂犹如密雾而来,受沾法食,各得饱满,逍遥快乐。 太乙天尊普施法食。按类召请此夜今宵来受甘露味。被呼唤召请的各类孤魂野鬼有:枉死城中、鬼门关前呼冤叫屈,前生被冤债相逼,沉尸滞魄的孤魂鬼;两军交战,被斧劈刀砍,阵亡于疆场的良将忠臣;被掳于他乡,与人为奴,不见六亲,死于异地的孤魂鬼;虎榜争名,跳入龙门福短寿夭的英才难证菩提的无主僧、尼;修真未竞,幻躯先蜕的玄门道士;舍药抛钱的术士医流;春种秋收,躬耕田庙,染病而亡的农夫百姓;坐贾行商,漂洋过海,抛妻撇子的贸易孤魂;水路行船,染病无医一息不来,丢在深潭内的溺水孤魂;受暑而亡的孤魂;冻死、饿死的孤魂;难产、坠胎母子双亡的孤魂;爱色耽淫,狗盗鸡鸣,老不收心,游荡江湖的迷懂鬼;六案同僚的刑吏,刻薄成家,反遭王法制的毒虿公役;压善欺良,捏词诬陷,唬吓财钱的恶报孤魂;杀人放火,犯法遭刑,求死不死,受尽弥天罪的十恶孤魂;鳏寡孤独,盲聋瘩哑,瘸跛残疾,懒惰不务正业,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无依孤魂。总请中华国内,万国九州岛岛一切孤魂鬼
至此,法坛琳琅振响,鼓乐齐鸣,历时四小时的萨祖铁罐施食斋醮法仪,已达到高潮。高功及众法师同咏《放食》。本家在院内焚帛、焚往生钱及神魂执照。本家及前来随礼的近亲,纷纷向法坛上的高功、法师递红包,谓之放衬钱。

五.高功传戒,众魂辞谢,天尊引魂升天。 为让各类孤魂野鬼来世不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永脱幽冥长夜的苦刑,常享天堂之快乐。高功向众孤魂野鬼传《九真妙戒》。功曰:汝等诸仙子众,俱已丰衣足食,各宜改过自新,湛湛青天,现出本来面目,明明心境,看破自己本来原神,回光反照,悟道登真,须先皈依三宝,然后听受九戒。
皈依无上道宝,不堕地狱中;皈依无上经宝,不堕饿鬼中;皈依无上师宝,不堕畜生中。
一戒:忠于君王,名初真戒;二戒:孝敬父母,名念真戒;三戒:不杀生,名慈真戒;四戒:不淫正身,名保真戒;五戒:不盗,名守真戒; 六戒:不凶怒凌人,名敬真戒;七戒:不诈善,名修真戒; 八戒:不骄傲,名成真戒; 九戒:不二奉(奉戒专一),名登真戒。 并将《九真牒文》当坛宣读,表示向众孤魂发了戒牒。
众咏感谢真师给判书,形神俱妙合虚无。超升好向丹天去,始信玄功庆有余。 此时因,前世修;后世因,今时修。莫谓无缘修不得,只今到岸早回头。休悲切,免伤情。这回非是等闲人。翻身举步风云会,化现长空月正明。
受戒得度后的众孤魂,随高功向元始法王、至真天宝、玉宸道君、至真灵宝、道德高真、至真神宝辞谢。 高功当坛宣读《护送文书》,存神观想:萨祖普放祥光,在众神的带领下,在诸仙的陪伴下,在神道关卡上各路役神的护送下,众魂升天而去。
众法师同咏《八天》,高功摘下五老冠,走下法台参礼。元始传言地狱开,无鞅数众自天来。今宵大说慈悲法,礼毕还将下宝台。
高功净坛。韵白:来则来,去则去,此处不是留魂处。施食功德以兹云周,九玄七祖以超升,四生六道而脱化。男乘白鹤,女跨青鸾,逍遥不夜之天,清静常明之境。伏愿:东极慈尊普放祥光而接引,南丹真老指云路以超升。道国三干金世界,常安常乐,天京十二玉楼台,爰居爰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此夜好承功德力,当来果报善因缘。仰凭道力为上良因,志心称念(众合)随愿往生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萨祖铁罐炼度施食仪(道经焰口)至此功德圆满,全宅孝属向高功、众法师稽首顶礼。召魂榜文随冥帛一并焚化。


名词注释 【具职】就是自报职务,道教行仪时主法经师述明己身经历与任务。 例如高功:说明自己是玄门弟子,修道有年,受无极上道,为龙门正宗,奉行祭炼科事,恭请天尊垂慈,大赐恩光,施食普渡等。
【兴身】仪式中跪拜呌「叩」,起身呌「兴」。兴身即起立
【寒林会】「寒林」梵语音译。弃尸之处。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七:“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 王舍城 侧,死人多送其中。白话浅译:唐朝 玄应所著 《一切经音义》卷七中 说“尸陀林,正式称呼为“尸多婆那”,在此名“寒林”。因其林幽邃而寒冷,因用以名之也。其在 王舍城 侧,死人多送到这里。 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用「寒林」称之也。”寒林会 所有各类弃尸者集合之处
【松花会】 松花会又称龙华会,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圣诞,这天人民群众都要到当地的玉皇阁朝拜玉皇大帝。
【高功】高功是道教行仪时主法经师的称呼。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高座居中,在道士中被认为道功最高,故称。明陶宗仪 《辍耕录·降真香》:“道家者流,为人典行醮事,曰高功。”余嘉锡 《论学杂着·读已见书斋随笔·高功》:“旧时以道士之主斋醮者为高功。”高功,即坛场执事。高功,同都讲、监斋等合称为“三法师” (亦有以 高功,提科,表白三经师) ,共同主持斋醮仪礼的进行。“高功”之称,古已有之,原是指学问渊博的人。南朝以“法师”之称指称高功。唐五代以后高功之称才在道教仪礼中被广泛使用,直至今日。
【黄箓斋】 黄箓斋的典故:蜀主孟昶曾经降香四川青城山,地方官敬献美女,姓张名丽华,蜀主遂纳之以为妃。同处于丈人观,乐而忘返,月余不回宫。都虞侯李延珪屡谏不听。青城山下玉泉流涌,清澈非凡,丽华于泉中沐浴后,竟裸身从青城脚下丈人观的五岳丈人神像前经过,因亵渎上真而获罪,犯天诛,时雷雨大作,遂被天雷击死,后主悲伤不已,始回銮。 十数年后,又至上元节,丈人观道士李若冲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竹荫里有一个女子在哭泣,见到李若冲轻吟了一首诗:
独卧经秋堕鬓蝉,白杨风起不成眠。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
吟诗毕,便不见了踪影。若冲回到观里,看见大殿上有诸天神仙校对善恶,护法善神看押着许多罪魂,其中正在杖打一个女子,嚎叫之声不绝,往前一看,就是刚才在竹荫里遇到的女子。后来若冲问师父唐洞卿法师,唐师告诉他,这个女子就是十多年前在丈人观前被雷击死的张太华,既然以诗告知你,你就当救度她脱离苦趣。若冲问,什么办法能够让他超生?唐师说,除非转诵九过《九天生神章》,奏金箓白简,她方能脱离苦趣,超生人天。于是若冲依师法行之,在中元节(鬼节)为她修长生金简,使张氏的鬼魂得以投身。次日至张太华所葬之处,地上有沙字四句。云:
符吏匆匆叩夜扃,便随金简出幽冥。蒙师荐拔恩非浅,领得生神九过经。
于是这段因缘被后人写成一首偈子《黄箓斋》,每逢做斋醮度亡,都要吟诵之。这就是现在道教全真派焰口“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中的《黄箓斋》。其目的一则令度亡魂,为其说法;一则告诫生人,行善积德,规矩自身。 附《黄箓斋》词如下: 黄箓斋筵临妙宫,青城山下说原因。张氏丽华曾造罪,三官拷较甚分明。丈人观里求忏悔,哀告黄冠李若冲。经卷未完离地府,速登云路早超生。
【书讳】用笔写字在竹简或纸上曰「书」,「讳」隐也。 道教行仪时是用「目」、用「舌」在虚空写字,不見具体的字形。 法器十宝 笏、杖、印、尺、如意、幡、镜、剑、盂、杨柳枝、灯,亦无「笔」。 所以用「书讳」表示用「目」、用「舌」存神观想在虚空写字,所写的字是无形的,隐藏的,看不见的。例如文中所述“目运金光书讳”,“ 舌书救苦讳” ,“ 在盂内书「长生」、「金光」二讳”。这些形式上的书写是抽象的是看不见的,是澄心观想下产生的,所以称作「书讳」。
【衬钱】‘衬’读音同‘趁’,做法事时施舍给和尚或道士的钱谓「衬钱」【功白】即高功念白【众念】一起诵念,指道众【齐诵】一起诵念,指法师和道众
【五老冠】围戴于头部〈如图〉。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分别代表 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九阳青玄上帝”字样。一般在道场施食法会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一〉
五老冠〈二〉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0 04:20:02

RE: 漫谈中元普渡





监斋使者
道教以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羽林监斋普渡真君」,主宰诸鬼,护佑冥、阳两界。平时居沃焦之山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享领人间香火事宜。有的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是「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监斋使者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0 04:23:50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0 04:30 编辑



四川酆都山冥途路引
「冥途路引」,有人说是人死后之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有人说“路引”是到阴间去报到的「通行证」。也有人说“路引”是阎罗王所发的一张「通行护照」,也有说冥途路引,意即冥间路途的导引,也即「进入西方天堂的凭证」,众说纷纭,各式冥途路引的内文也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大抵是分两类,一类是“佛教”阿弥陀佛西方接引说,一类是“道教”离诸地狱免堕三途得超六道说,其实内容大同小异,虽万变而不离其宗。下面是《四川酆都山冥途路引》的本文内容:
酆都大帝为给发路引事,今据大清天下 ×省×府×州县 ×信 生于×年×月×日特奉道恳恩仰给路引,上呈北斗星君主照,伏闻道主太上老君商代丁丑年二月十五日诞辰诸天众仙同庆圣寿,普照尘世,善恶各异,寿殀不齐,孽海沉沦,迷津陷溺,正法难遇,真性易迷,一入幽冥,受诸苦恼,于是太上洽好生之德,广济众之仁,大发愿力,许给路引,拯救群生,离诸地狱,若有男女回心向道,默念太乙救苦天尊四万声,随身佩奉,诸司拥护,赦宥罪愆,免堕三途,得超六道,凡历关隘,查验放行,如有不遵法令,任意阻拦,即饬四值功曹巡察三界,速遣天兵押解酆都,按罪施行,须至引者右给信执照天运  ×年×月×日给
四川酆都山冥途路引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0 04:40:32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0 04:46 编辑



佛教的仪式盂兰盆会焰口仪式、大蒙山施食、梁皇宝忏、水陆法会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典故为蓝本,宗旨是藉供养三宝的功德,福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佛说盂兰盆经》述说西域大目犍连尊者救母事迹 。
目莲救母目莲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从小就诚心向佛,后来出家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正在地狱,形销骨立,过着吃不饱的生活,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正在地狱里遭受倒悬的苦刑。
目莲于是赶往地狱,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见到食物到来,其母怕其他恶鬼掠食,用左手护钵,以右手抢食,谁知食物未到口立即化成火炭,无法进食。面见此境,目连大叫,悲嚎涕泣,虽有神通,看着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却无法救助,内心真十分痛苦,便立刻赶回面谒佛祖,具陈其事。
佛陀说:“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所以才会有这种报应。要救她,不是你独自一人办得到的。你虽然很孝顺,声名感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没有办法。当须依靠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才可以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苦难皆远离忧苦。
十方众生在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当天要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有厄难中者,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以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在这一天,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一切圣众,都会化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如汪洋。这样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的父母、六亲之眷属,得以脱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无忧;若父母现在健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得以生天,自然在莲花化生,入西方极乐世界。
当日目连为母备供具食,佛陀敕命十方众僧,一起为施主家祝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众僧祝愿完,便自接受供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心中释然悲啼泣声自然停止。 那一天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根据《佛说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愿使现在父母,六亲之眷属,得以脱出三涂之苦,长寿福乐、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名词注释【六通】 亦作神通、六神通、指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灵力。具体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为六通。前五通谓之见在神通,可得也可失。只有得了第六通才称无漏神通,方可永在。
【三涂之苦】三涂指火涂、血涂、刀涂。三涂之苦即承受地狱道、畜生道 、饿鬼道之苦难。一、火涂,地狱道 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 互相澉食之处。三、刀涂,饿鬼道 被刀剑逼迫之处。
【声闻缘觉】声闻与缘觉是佛教之二乘。称闻佛言教由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谓声闻乘。自我修行悟道,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谓缘觉乘。 声闻与缘觉属小乘佛,与大乘的菩萨乘合称三乘。
【僧自恣日】结夏九十日期的最后一天,僧众必须举行自恣法,即先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在结夏期中是否犯过?次请他僧众举示对自己修行过程中,在见、闻、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令于大众中自我反省及接受僧众的检举,以发露忏悔,改过自新,回复清净,名僧自恣法。所以这一天亦名僧自恣日。
【结夏安居】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个月为期九十天在这期间,僧众不得外出行化,必须聚集一处,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专心修道,名结夏安居。《结》是聚集一处。《夏》是夏天。《安》是安定。《居》是居住。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0 05:06:36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0 05:17 编辑





瑜伽焰口 「瑜伽」,为梵文音译,那密部的总名,其意是:「手结密印, 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 「焰口」,据《焰口饿鬼经》中提到,「焰口」为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为他身体枯瘦,咽细如针,故意译为「焰口」,又因其脸上冒火,所以又称「面然」。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焰口」,曾于阿难入定中显现,并因而衍成为佛教「放焰口」仪式之缘起。面然大士            

说明:一般人普度时所拜的“普度公”,在佛教中称“面然大士”,亦即所谓的青面獠牙人,又称「面然」,“面然”之意即是其脸上冒火,其实就是观音菩萨变现出来的鬼王身。刻意示现恶形让阿难体悟人生无常。,

「瑜伽焰口」是佛教一种超荐仪式,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施食饿鬼的一种法事。此法会系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使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又作「放焰口」。 「瑜伽焰口」法会之缘由:起于往昔,阿难于林中习定,见一饿鬼(名为焰口)形容枯槁,面貌丑恶,披头散发,爪长甲利,腹大如山,喉细如针,面上喷火,阿难惊骇,因而问其原因,饿鬼告以生前居心悭吝,贪不知足,所以往生后堕入饿鬼道中,变是身形,长年受饿,备受诸苦。 饿鬼并告诉阿难:「汝三日后亦当命尽,堕饿鬼道。」阿难大惊,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及施食之法,谓阿难若能诵持此咒,即能免饿鬼苦;并施饮食予恒河沙数饿鬼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寿,诸鬼神等常来拥护,遇事吉祥。
面然报殃

阿难求佛度


「瑜伽焰口」之缘起文:切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今则,罗列华坛,阐扬佛事,香焚宝篆,腾五色之云霞,烛绽金莲,灿一天之星斗,法乐奏无生之曲,梵音演最上之宗,归依五眼六通,迎请千贤万圣,由是觉王住世,以法利生,不有因缘,无由垂范,是以阿难尊者,林间习定,夜见鬼王,口吐火焰,顶发烟生,身形丑恶,肢节如破车之声,饥火交然,咽喉似针锋之细,见斯怪异,问是何名,答曰面然,汝三日之中,当堕我类,阿难惊怖,归投大觉慈尊,叙说前因,启请救苦之法,佛垂方便,利济洪深,使延年而益算,诵威德之真诠,令恶鬼以充资,施甘露之法食,加持必专于神呪,严卫需假于坛仪,虽然启请一时,法传千古,金山修建,不烛自明,摩伽斛食,施周法界,若无灵验,今古焉传,有是功勋,方堪演说,梵音演处,上穷有顶之天,唐韵宣时,下极风轮之际,欲明圣理,故白斯文,佛事完成, 同归真际。偈云最胜光明自在王,如来宣演妙难量。昔回庆喜生惶怖,焰口雷音报祸殃。稽首殷勤白教主,兴慈济物利生方。如今稽古重拈出 , 凡圣同游解脱场。

名词注释【益算】算是一百天,益算是延寿、增加寿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 这段话白话说就是:灶神会在黑夜上天举报罪状,人若犯大错减寿三百日,犯小错减寿三日”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两者定算有歧义,意思则一,皆是指减寿命。与夺算相对的是「益算」,益算是延寿、增加寿命。
【虽然启请一时,法传千古,金山修建,不烛自明】是指梁武帝着仪感验兴水陆仪之典故
【摩伽斛食】语出:唐 不空奉诏译「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阿难习定遇恶鬼名曰「焰口」,白阿难言,汝却后三日,命将欲尽,即便生于恶鬼之中,阿难闻语已,心生惶怖,问恶鬼:「我今行何方便得免斯苦」,恶鬼白阿难言:「汝于…….等所食饮食,如摩迦陁国所用之斛,各施七七斛饮食,并为我等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等辈离恶鬼苦,得生天上」。 「摩伽斛食」即「摩迦陁国所用之斛,各施七七斛饮食」之简略。
【下极风轮之际】佛典 世界之成立为风、空、水、火、土 五轮。最下为虚空轮,其上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刚轮(即金刚际,地轮也),此上载九山八海。即于五大中除火大之一,而为四轮所成。轮者以此四层各为周圆之形故也。“下极风轮之际”义即往下直达虚空之边界
【利生方】利,为利益之意;生,为众生之略称。方即 方便善巧,透过智慧利益众生之手段、方法,即大悲。利生方即用大悲的方法利益众生。
【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验证,指梁武帝着仪感验于金山寺兴水陆仪之典故【拈出】摘出、拿出、提出【凡圣同游解脱场】解脱场指“焰口施食法会”。 凡圣一同莅临焰口施食法会,即今日再次兴办焰口施食法会。


            有关「瑜伽焰口」的种种
焰口法会仪式之演进行焰口之仪式最初从雏形到现在的增益完备是经无数次、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不空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载,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面及诸饼食等,以右手按于器上,诵咒七遍,并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等四如来名号,然后弹指七遍,取于食器,展臂泻之于净地上。  后人据《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增益科仪》,遂增敬供与悲施二部,敬供可分升座、入定、洒净、归依、道场观、献曼荼罗,普供养等七项;悲施可分入定、召请、显施食、灭障、密施、回向等六项。

焰口经典之传译  最早传入我国有关焰口之经典为唐代实叉难陀所译之《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及〈甘露陀罗尼咒〉。二书中各载有真言,名为变食真言、甘露真言;谓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  其后,唐朝不空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为同本异译。其中,不空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所述行法次第为:破地狱真言、召饿鬼真言、召罪真言、摧罪真言、定业真言、忏悔真言、施甘露真言、开咽喉真言、七如来名、发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施食真言、乳海真言、普供养真言、奉送真言。此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之仪式。
各寺院施放焰口法会仪轨之不同版本  施放焰口的仪轨,最早是依据唐不空所译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唐末,密教在中国汉地失传,此仪轨随之失传。元代,焰口施食得以复传。明代,由于诸家传承不一,遂有「七家焰口八家忏」之说。明代,天机禅师对当时流行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加以删改,撰订成《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也称「天机焰口」;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宝华山「德基」又将明代云栖寺沙门「袾宏」之本略加删辑,名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乾隆六年,宝华山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仪观》。此外又有寂暹着《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清代佛寺流行之焰口,多为「天机」及「华山」两种。
各寺院施放焰口的类型与场所  施放焰口,若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称为「阴焰口」;若为活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口的,则称为「阳焰口」。寺院在重大法会放焰口的地方,过去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所举行;现在一般则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 各寺院施放「焰口」之时间何时为宜。 法会坛场之布置。  放焰口通常在黄昏或夜间进行,一般最少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毕。作悲施法,宜于戌亥二时(晚间七时至十一时),因过此时段则鬼神不得食。  行法会,须在殿堂内设立瑜伽坛,中间为主坛,两侧为陪坛;主坛上坐的法师称为座主。法会开始时,主法和尚身披红祖衣,头戴毗卢帽,案上放着法铃、戒尺和香炉等。陪坛为竖放的两排条案,僧人们身披袈裟相对而坐,桌上放着各自使用的引磬、木鱼、铙钹、手鼓等。作法会的僧众不得少于七人,一般为十三人至十五人。   殿堂外设立面燃大士坛,坛上放香烛供品。面燃大士坛所供奉为鬼王面燃,其貌凶狠丑恶,嘴里喷出三道火焰。坛上供设有被超荐者牌位,上面写着「佛力超荐某某往生莲位」。
焰口法会的进行程序  放焰口开始时,先由和尚领众僧唱〈杨枝净水赞〉净坛,然后开坛。座主在瑜伽坛前诵〈香赞〉、上香。斋主上香,并依序礼拜。  和尚引领领斋主至往生坛上香礼拜,众僧诵念〈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唱〈莲池赞〉,念「阿弥陀佛」。再去面燃大士坛上香礼拜,诵〈大悲咒〉、〈变食真言〉,唱〈焦面大士赞〉再回佛前。   众僧登坛,摊开经卷,主法和尚戒尺一拍,开卷诵唱。主法和尚唱首句,如唱「会启瑜伽最胜缘」,众僧则和唱下句,如「皇觉垂范利人天」,并常唱菩萨名,及六字真言。诵真言时,主法和尚手结诸印契,如:遣魔印、伏魔印、火轮印、真空咒印、变空咒印、运心供养印、奉食印、观音禅定印、破地狱印等,并澄心观想。   为超荐亡者,主法和尚振铃拈香,奉请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萨等,引领斋主亲属之亡魂及召请各种孤魂,赴此道场法会。 召请文如:「一心召请,累朝帝王,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如是前王后伯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惟愿,承三宝力,仗秘密言,此夜今时,来临法会,受此无遮甘露法食。」共十二则,可说是短小精悍,文辞优美的悼词和祭文。这十二类孤魂,概括了世间上所有亡者之魂。主法和尚把它们召请来后,撒以甘露,施以饮食,斋主的亲属亡魂便得到超度。然后,把所有的超荐牌位请至焦面坛前,在念诵中火化,至此功德圆满。  最后,众僧起身,同唱〈回向偈〉,斋主顶礼,至此焰口法会圆满。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 唐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尔时世尊在迦罗城尼俱律那僧迦蓝所,与诸比丘并诸菩萨,无数会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静处念所受法,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恶鬼名曰「焰口」,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燃,咽如针锋,头发髼乱,牙爪长利,甚可怖畏,住阿难前,白阿难言,汝却后三日,命将欲尽,即便生于恶鬼之中,是时阿难闻此语已,心生惶怖,问恶鬼,言:「大士,我若死后,生恶鬼者,我今行何方便得免斯苦」,尔时恶鬼白阿难言:「汝于来日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恶鬼饮食,并余无量婆罗门仙、阎罗所司业道冥官、及诸鬼神先亡久远等所食饮食,如摩迦陁国所用之斛,各施七七斛饮食,并为我等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等辈离恶鬼苦,得生天上」,阿难见此恶鬼,身形赢瘦,枯焦极丑,口中火燃,其咽如针,头发髼乱,毛爪长利,又闻是语,甚大惊怖,身毛皆竖。
即至晨朝,从座而起,往诣佛所,右遶三帀,顶礼佛足,身体颤栗,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救我苦,所以者何,昨夜三更,经行静处念所受法,见焰口鬼而语我言,汝过三日,必当命尽,生恶鬼中,我问鬼言,云何令我免斯苦,恶鬼答言,汝若能施百千万那由他恒河沙数无量恶鬼,婆罗门仙、阎罗所司业道冥官、及诸鬼神侍从眷属先亡久远,平等普施恶鬼饮食,汝得增寿」。
白言世尊云何能办无量饮食充足。佛告阿难,汝今勿怖,我念过去无量劫中曾作婆罗门时,于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边受得陀罗尼,名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法」,佛告阿难,汝若能善作此陀罗尼法,加持七遍,能令一食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即能充足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一切恶鬼、婆罗门仙、异类鬼神,上妙饮食,皆得饱满,如是等众,一一皆得摩迦陁国所用之斛,此食此水,量同法界,食之无尽,皆获圣果,解脱苦身。
佛告阿难,汝今受持此陀罗尼法,令汝福德寿命增长,恶鬼生天,及(即)生净土,受人天身,能令施主转障消灾,延年益寿,现招胜福,当证菩提,发广大心,普为有情,积劫以来,多生父母,列宿天曹,幽司地府,焰魔鬼界,蜫微蠢动,一切含灵,普设无遮,广大供养,悉来赴会,承佛威光,洗涤身田,获斯胜利,受人天乐,为愿诸佛,般若菩萨,金刚天等,及诸业道,无量圣贤,以无缘慈证我所行,是故,我等为欲满足宏誓愿故,为欲宏护令济有情无退失故,为摧诸业令清净故,为欲精进求无上道速成就故,为拔济恶道众生永抛苦海登彼岸故,如经所说,无边世界,六道四生,其中所有,为于主宰统领上首之者,皆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慈悲誓愿,分形布影,示现化身在六道中,同类受苦,设于方便,不被烦恼随烦恼坏,分别诸业,令发道心,常自克责,悔身造作,调伏教化一切众生,为大导师,摧灭三涂,净诸业道,断绝爱流,不舍行愿,处于苦海,为善知识,成熟利乐一切有情,证大涅盘。
若有施主深信大乘,渴仰瑜迦,愿乐见闻陀罗尼藏甘露法门,为诸有情,兴拔济心,殷勤称赞,舍大财宝,三请于师,方许坛法,平等一如,虽怨亲想常行布施,无有悔恨,亲近善友,勇猛精进,无有怯弱,至求大道,称赞三宝,抚育生命,方便拔济,皆令解脱,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常自利他,彼善男子,是真善友,行菩萨行,普为三涂,诸恶趣中,一切恶鬼,阎魔王等,婆罗门仙,虚空诸天,梵释四王,列宿天曹,龙神八部,日月须弥,修罗外道,六欲魔众,水火风空,山林窟穴,舍宅宫殿,迦蓝大地,江河流泉,浴池庙宇,吉凶游行,神众抄录善恶,神通无碍,毛羽飞空,水族游鳞,披毛角类,蠢动含灵,旷野游魂,鞭尸苦涩,多生冤恨,相系为免历劫冤魂负于财命,亡过僧尼,未证果者,多生父母,眷属亲戚,承如来教,得出三涂,无量地狱,发菩提心,各愿放舍,解脱完结,逓相赞念,如父母想,到此道场,证知护念,心怀踊跃,如优昙华。世难可值,由自造作。处于人间,识情难定。多随妄起,积为苦源。未获圣果,旋生过患。又复依王水土,住佛慈光,常思曩缘,犹怀今果。日夜克责,何报如斯,或为眷属、亲戚、父母,几曾翻覆,颠倒攀缘。改头换面,岂将辩识。惟愿今日,承斯佛力。驾迥飞空,到此道场。慈光拂体,各随形类,忏涤尘尤,发菩提心,纳斯供养。
佛告阿难,若欲受持施食之法,须依瑜伽甚深三昧阿阇梨法,若乐修行者,应从瑜伽阿阇梨学,发无上大菩提心,受三昧戒,入大曼拏啰得灌顶者,然许受之,受大毘卢遮那如来五智灌顶,绍阿阇梨位方可传教也,若不尔者,逓不相许,设尔修行,自招殃咎,成盗法罪,终无功效。
若受灌顶,依于师教,修习瑜伽威仪法式,善能分别,了达法相,故名三藏。阿阇梨方得传斯教也。若欲作法,先自护持,弟子亦尔,定知日已,选择净地精华大舍,闲静园林,鬼神爱乐,流泉浴池,江海山泽,福德之地,堂舍亦得,如法涂摩,用香水泥,随施主力,方圆大小,四角竖标,如法庄严,用五色彩,安火焰珠,又于珠内安置 佛顶、大悲、随求、尊胜,东北佛顶,东南大悲,西南随求,西北尊胜。又于四柱,如法庄严,殊特妙好,名吉祥幢,令百由旬,无诸衰患,即成结界。风吹影拂,土撒水沾,罪障消亡,获大福利,眼见耳闻,普皆利济。次复周围悬幡盖、宝扇、白拂布,列位次,阿伽香水,妙花灯涂,饮食汤药,种种果味,及余物等,以法净除,勿令触秽,庄严若了,手执香炉,右遶道场,遍以观照,不周备处,重要安排。庄严事毕,与诸弟子,香汤洗浴,着新净衣,出外中庭,如法洒扫,香泥涂地,如法庄严,名三昧耶坛。于道场外,敷净荐褥,严整威仪,作礼三拜,面东胡跪,手执香炉,作启请法。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竟                   


名词注释【那由他】印度数字单位,1那由他 = 10^28 = 1的后面接 28个 0
【六道四生】六道:地狱轮回说里,视善恶投生,分为: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投生的方式,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涅盘】是一种超脱无我,断除一切烦恼之境界。达到至高梵我合一之境。中文旧译作「灭度」。大乘佛教释义为本际、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两边的中道体性意义;玄奘将涅盘意译为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广泛误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语内,也常被用作等同于在肉体死亡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之意。「涅盘」或「圆寂」的真实意思与「死亡」是没有关系的,但约俗成习,所以在中文被引用,又多了一层代表「安和平静去逝」的意思。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巴利论师解释其为渴爱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盘,解脱生死轮回。
【三宝】是佛教的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法、僧。佛宝,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佛教的弘传兴衰,完全系乎这三者,故称三宝。
【三昧】一词,源于梵语的音译,又译“三摩地”。意思是止息杂念,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此词用法有二:(1).佛教用语。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云:“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意译为“正定”,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谓由此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2).一般用语。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有“ 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也。”是以“三昧”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奥妙;诀窍的意思。
【三昧戒】即「三昧耶戒」,三昧耶“samaya”梵文,有相互了解、协议、立约、合同、参与、约定、协议成条件、规则等等义。须留意“三昧”与“三昧耶”系音译字,中文看似相似,实则意思完全不同,是不相关联的两字。显教有菩萨戒,密教也有菩萨戒,密教的菩萨戒就叫三昧耶戒samayaśīla。此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有四─ 为不应舍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悋悭一切法、莫作不利众生行等四重禁。此戒系密教修行之指针,真言行者必须受持,不受此戒用到密法即成盗法罪,所以有机缘即要受三昧耶戒,学习密法或用密法利益众生,即不成盗法罪。若要学纯密之行者,入坛行灌顶之前,必须先受此戒,方得入坛,不然就不能入纯密之坛城。
【结界】结界是佛门中的专有名词与术语。凡建伽蓝,或作戒坛,而定其区域境界。其所限定之地,谓之结界。简言之就是行法时划定的特定区域。结界的用涂不外是驱邪和修行。
【百由旬】印度距离单位
【阿阇黎】梵文,又作阿舍梨、阿阇梨‥。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 行、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灌顶】 密教中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行的一种仪式称为「灌顶」,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佛种(承认弟子是未来佛)。 灌顶有:一、「受明灌顶」,受明灌顶就是授你一个真言,或一个咒语,叫受明灌顶二、「传法灌顶」,就是告诉一部法,甚至于两部大法一起传。三、「结缘灌顶」,一般俗人入灌顶坛,投华(花也)于诸尊而结缘也。当投华时,便以尊像为与我有宿缘之尊体而念之,结缘之名基于此。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2 02:56:03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2 02:58 编辑



大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旨在利济孤魂。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宋时有不动上师,人称甘露大师,居于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成为佛门必备课诵仪轨。及至近代,有兴慈大师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开示,称为大蒙山施食。
不动金刚师之来历宋代僧。天竺人,梵名阿闪撇干资罗。通显密、性相之学。初至西夏,止于护国寺,传译密部经典,人称金刚上师。后迁至四川蒙山(今名山县境)。依照唐代金刚智瑜伽施食仪轨,重集之,称为瑜伽焰口。又演为小施食法,号甘露法,又称蒙山施食法。其弟子勒布,传于保安,三传至威德幢,今则风行域内。其后,不动师徒等均不知所终。
明代 袾宏在「瑜伽集要图像焰口施食序」即已提到「至不动师所传而备且极矣」。即到不动金刚师所传的瑜伽焰口已极其完备矣。在唐朝金刚智后数百年间至宋朝,施食仪不断的被后人增添,到不动师时已达空前完备的状态。
瑜伽焰口济生佥要 明师传曰 问云:前来所言师家指于何人耶,答云:即大西夏护国仁王寺阿閦撇干资啰上师也,梵云阿閦撇干资啰,华言不动金刚师之密号,此师学游五天竺,名冠两京,显密皆通,性相备了,先来传授此法于勒布上师,勒布上师传于保安上师,保安上师传于威德幢上师,略明此三,以知来处云耳。
所以蒙山施食法是依照唐代金刚智瑜伽施食仪轨,重集之,称为瑜伽焰口。又演为小施食法,号甘露法。可说蒙山施食法本质上是瑜伽焰口演化而來。 实行蒙山施食时,法坛上供置佛像,备清水、食物,对面设孤魂台供十方法界,六道群灵之位。恭请有德行的大僧主坛说法,救度幽冥众生,施食的因缘殊胜,凭借大众的诵偈,直示唯心的法门,可以令诸鬼受持三皈,礼佛拜忏,闻法受食,同得解脱。
大蒙山施食的对象为幽冥界众生,他们因为过去生所造的罪恶,承受种种的苦事,所以就放大蒙山施食超拔他们,而施食的目的在于:一,为报恩:因六道众生,从无始劫来,常与我们互为六亲眷属,因不忍心他们在恶道受苦,所以施食来救度他们。二,为警惕,藉此施食法会,令我们想到三途恶的苦楚,藉以警惕自己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不造作恶业,以免沈沦。三,为行菩萨道,自利利他是菩萨行,秉着度众的悲愿,随喜发心,即是种下菩提因,将来必能成就道业。
放大蒙山施食就是一个大慈悲心,以佛法来说就是冥阳两利。冥就是幽冥众生,地狱、畜生、饿鬼;阳就是我们人间。地狱里面的众生不能出来,饿鬼道很苦,畜生道也有种种苦难。放大蒙山,就是藉佛的力量,藉法的力量,藉自心的力量,三力合一,使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都可以来听经、闻法、忏悔,如果了悟了,就能得到佛法的超脱。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2 03:01:56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2 03:11 编辑



《梁皇宝忏》是南朝梁武帝为了救度郗后请高僧编篆而成。
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载,后酷妒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现形,光彩照灼。又据《释氏稽古略》卷二 载,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 既亡,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帝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行忏礼,夫人遂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
  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心中乐善,爱好修行,拜一代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在位四十六年,寿八十有六。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对六宫动念出口犹如毒蛇。她还妒忌梁武帝学佛修行,曾扯破佛教经书《妙法莲华经》;她轻欺三宝,曾将葱,蒜,韭等几种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边用面包裹,假意供佛斋僧,破僧净戒,坏佛清规。幸好僧人皆有智慧,自造斋饭,巧妙换掉郗氏的污斋。她见僧人吃斋,以为自己的恶行得逞,便掩口窃笑。
郗氏生活在宫中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报应的厉害,天天在造业。于是三十岁时突然死亡。因生前心怀嗔毒,死后堕落为蟒蛇。数月之后,武帝忽闻寝殿外有窸窣之声,外出视之,猛然见一大蟒盘踞殿上而且睁大眼睛视之,武帝大惊失色。便对大蟒说,朕的宫殿警卫严密,不是你门蛇类生长的地方,想必你一定是妖精,大蟒蛇幽幽的对武帝说: 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因不信佛法,心怀瞋恨与忌妒之心,损物害人,死后堕入畜道,变为大蟒,得此苦报。不仅常常要忍受饥饿,也没有洞穴可以栖身,遍身鳞甲多被毒虫啃啮,如刀割一般,身感皇帝平日对妾的疼爱,才敢显现丑陋形貌于你面前,请皇上能做功德来救我脱离蟒蛇之身,言迄消失无踪。
梁武帝听后。由是急忙拜请志公禅师,问:郗氏因何故堕落蟒蛇。 志公禅师说:郗氏娘娘心不信佛,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不修福报;不信因果,因堕是道。
武帝问,怎样才能超度郗氏。 志公禅师说:如果超度,需发心,大办斋供,请高僧,建道场,称扬佛法。皇上需亲自礼拜,检录藏典,诵经忏悔。武帝依师之言行事。遂请志公禅师等依经律忏罪要义,制忏文三十卷,为郗氏忏悔。
众僧建坛行法礼拜方毕,见一容仪端严的天人对梁武帝说: 我蒙佛力,得脱蟒身,将生天上,故来礼谢。
《梁皇宝忏》原名《慈悲道场忏法》,是忏罪消灾,救度亡灵的法会仪轨。传是梁武帝为救拔死后转生大蟒的夫人郗氏,而制定的。因此,后世遂将此忏法称作「梁皇宝忏」。这本忏法的内容,不但录制了许多大乘佛教的经典,还从经中录出1,275尊诸佛名号,可说是中国佛教史上部帙最大的一部忏法,因此素有「忏王」的美誉。
《梁皇宝忏》,为我们开示如何透过真诚的忏悔、皈依、发愿、回向,而修行成佛。能力行忏法以度众,就是修慈悲法门,功德无量,亦是修菩萨行,是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又称《慈悲道场忏法》。
《梁皇宝忏》共十卷,分为十五门。一 ~ 二卷第一 皈依三宝.说明皈依三宝的意义、原因及方法,劝请众生发心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第二 断疑.因为一切众生未能离开疑惑,所以对于佛法生起许多障碍,因此必须断疑。第三 忏悔.因为将欲发菩提心,所以必须忏悔。第四 发菩提心.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以及如何发菩提心。第五 发愿.希望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第六 发回向心.   三 ~ 六卷第七 显果报.举经典的因果报应例子说明罪恶的过患,特别举《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的十六个故事,《杂藏经》十二个故事。第八 出地狱.详细说明地狱的痛苦。第九 解怨释结.指出众因贪睦痴等而起的怨恨与留难,最主要是因为贪的关系,其对象是亲缘眷属,特别指出父母、师长及 身、口、意三业的因缘。第十 发愿.离诸六道痛苦,成就诸佛功德。
 七 ~ 十卷 第十一 自庆.共有十五种值得自我庆幸的事情;警缘三,阐明三宝的功德,劝请大众报恩供养三宝;同时,因大众降临道场,所以忏主礼谢大众;最后,总发大愿,愿六道众生成就智慧功德,及成就身、口、意三业功德。第十二 六道礼佛.为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一切善神、龙王、魔王礼佛,愿这些众生能够护持三宝;为人道礼佛分为七类:国王、诸王、父母、过去父母、师长、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为三恶道礼佛分为八类:阿鼻地狱、灰河铁丸等狱、饮铜炭坑等狱、刀兵铜釜等狱、火城刀山等狱、饿鬼道、畜生道,为六道发愿。第十三 回向.说明回向的意义及其方法。第十四 发愿.主要是信六根而发大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愿及具足无量诸行法门愿。第十五 嘱累.嘱咐菩萨依本誓愿力,不舍众生,流通此忏法。
   《梁皇忏》因为其忏文十分恳切,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欢迎。后世忏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延僧修此忏法,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礼拜《梁皇宝忏》亦是对现世父母无上的孝心与感恩 ,也是缅怀往生先祖最好的方法。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2 03:14:15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2 03:57 编辑

    水陆法会介绍轉載自 明华居士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9/10 22:02:00
水陆法会是佛教寺庙中所举行的大型佛事活动,它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有的叫水陆道场、水陆斋,因为这种佛事是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水陆法会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将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属,得以延寿增福,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
水陆法会的缘起,据《释门正统》中记载:相传梁武帝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为何不作水陆斋普济他们?这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但该如何普济法,梁武帝向了许多僧人,他们都说不知道。醒来后;梁武帝又问宝志禅师,禅师建议他广寻佛教经论,将会有个结果。于是,梁武帝把许多贝叶经搬到法云殿,早晚披览,经过三年时间,撰成水陆仪文,随即在金山寺依仪修设。梁武帝亲临法会,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这是水陆法会的肇始。
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水陆法会经周、隋变乱后不再实行。唐高宗咸亨中(670-673年),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师梦中受异人指点,得到梁武帝所撰仪文,水陆斋会遂流行天下。宋神宗熙宁中(1068-1077年),东川杨锷根据梁武帝仪文,撰成《水陆仪》三卷,盛行于世。元佑年(1093年),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像赞》十六篇,称为“眉山水陆”。南宋时,史浩路过金山,见水陆法会之盛,乃施田一百亩,“作《仪文》四卷,四时启建水陆大斋,称为“北水陆”。南宋末,志盘又根据史浩的《仪文》续成《新仪》六卷,称为“南水陆”。由此可见,水陆法会是宋代兴盛起来的。
元代和明代对水陆法会都极为重视。明代的祩宏见“北水陆”仪汉文前后错杂,施行时也随意变化,于是取“南水陆”仪文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六卷。清代的咫观又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十卷。现在通行的清道光间仪润汇集祩宏订正的《水陆仪轨》。
水陆法会有三大特点:一是时间长,多则四十九天,少则七天,最少也得三天。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可多达千人、一般需要三两百人,起码不得少于七八十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并要悬挂多则两百余幅,少则一百二十幅“水陆法像画”。这些画需要宽敞的大殿才能挂得下,因此,举办这样的法会,非大寺庙莫属。   
“水陆法像画”可概分为三类:一是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诸天、明王、罗汉、护法神等。二是道教神祗,如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等。三是民间信仰的古老神只和六道众生:如龙王、河伯、土地、城隍、十殿阎王、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和其它外道等。
在法会上悬挂“水陆法像画”,就是代表要召请的“各众”。奉请对象共有十六众,分为上、下各八众。水陆法会的道场分为外坛和内坛。外坛多设于环绕大殿或法堂的厢房配殿中,是念佛诵经的坛场,远不如内坛热闹,仅为法会烘托气氛。内坛多设于寺庙中心的大殿或法堂,是法会活动的主要坛场,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现将外坛和内坛的情况具体介绍如下。

外坛六个坛场安排的内容和形式:
大坛,由二十四位僧人拜诵《梁皇忏》所以又叫“梁皇坛”。此坛上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像,均有菩萨、罗汉等胁侍,两侧挂护法四天王像,后面挂十殿阎王及判官像。主坛供上述三佛和观音菩萨、城隍老爷牌位,坛前安置读经用的经台和香、花、水、果、灯等供品。
诸经坛,由七位僧人讽诵诸经。此坛后上方挂与大坛相同的三尊佛像,两侧挂护法神像;主坛供观音菩萨立姿塑像,并置四个经台。法华坛,由七位僧人诵《法华经》。此坛后上方挂以观音菩萨为中心的诸大等觉位菩萨像,主坛供千手观音立姿塑像,并内置有《法华经》的经函。净土坛,由七位僧人诵“阿弥陀佛”名号。主尊为阿弥佛立姿塑像,后挂极乐净土图。此坛两侧墙壁上,张贴有许多黄纸写的莲位牌,其文为:    佛力超荐口口口口口口生莲之位       阳世口口口
华产坛,由两位僧人阅《大方广佛华严经》。此坛主尊为毗卢遮那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主坛、上还供内藏《华严经》的经函。经台上置诵经的经卷。
瑜伽坛,即施食坛,仅供夜间施焰口时使用,僧人由各坛临时抽调。
有的水陆法会不设瑜伽坛,而设药师坛。此坛两侧墙壁上,张贴有许多红纸写的“消灾条”,上书“佛光普照口口口口长生禄位;坛上要点三十九盏油灯,并有六个经台,供诵读《药师经》之用。另设监坛一名,指挥内外坛一切事宜,相当于现场调度,名额计算在外坛内。以上外坛六坛人员共四十八名。
内坛的活动主要有洒净、结界、遣使发符、请上堂、请下堂、供上堂、供下堂、奉浴;授戒、施食、送圣和放焰口等,道场按七天进行:
第一天,大殿左前方树起“修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幡”。三更时对外坛“洒净”,即遍洒法水并诵咒,使之成为净i。四更时对内坛“结界”,即诵咒施法,使内外坛均与外界隔绝,不受干扰。五更“遗使发符”,即派遣鬼使神差发符,上呈佛、菩萨及所有天神,下召六道众生,请大家都来赴会。
第二天,四更时“请上堂”,“上堂”是能施法力超度众生的诸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及道教神仙等。其请法,即是在念诵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这些“上堂”画像悬挂起来。五更“奉浴”,即安排盛有香水的浴盆,象征性地为请来的诸位“堂”沐浴,以便斋戒。
第三天,四更时“供上堂”,即请诸位“上堂”正式临坛开’会。办法是:在画像下设供桌,桌上设名号牌位明及灯、香、花、果等。正中供桌上方,中挂毗卢遮那佛像,左挂释迦牟尼佛像,右挂阿弥陀佛像;供桌前安置四个法台,台上放磬、铃和经典等。座上为法会四位主持人:主法、正表、副表和斋主。五更“请赦”,即请神佛大发慈悲,使斋主之先亡父母及六道众生脱离地狱诸苦难。午时设斋,请包括云水僧在内的所有僧人就斋,名为“斋僧”。
第四天,三更对“请下堂”,也是用挂画的方式,把居住在地面、水中的神灵和待超荐的六道众生请来。四更时“奉浴”。五更时“说戒”,即说明此会遵守的戒条。
第五天,四更时僧众合诵《信心铭》。五更时“供下堂”。午时斋僧。
第六天,四更时主法亲祝“下堂”。午前放生;   
第七天,五更时普供“上下堂”;午时斋僧;未时迎“上下堂”到外坛;申时“送圣”,即将法会的文告、符牒一律焚烧,为“上下堂”送行。法会就此结束。在这七天中,每夜都要放焰口,第六夜放“圆满焰口”,即针对东西南北四方和地下幽冥的焰口。这台焰口规模最大,全体僧众一律参加,为水陆法会的高潮。


【药师坛】主為生者而設,為功德主消灾祈福,供的是“长生禄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2 03:59:51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9-24 22:16 编辑


       水陆法会            转载自百度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会。水陆法会起源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历经唐、宋、元、明,一直流传至今日,并得以继续发展。水陆法会以上供十方诸佛、圣贤,无遮普施斋食,救拔诸六道众生为基础。 广设坛场,使与会众生得以其因缘与根器,至各坛听经闻法。故在法会中所供养、救度的众生,范围相当广泛,因此集合了消灾、普度、上供、下施诸多不可思议殊胜功德。 水陆法会全名「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又称 水陆道场,施食法味,普遍供养六道群灵


起源于梁武帝在魏晋南北朝的南朝,梁朝的梁武帝非常崇信佛教。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神僧,这位神僧对他建议说:“六道里的众生,受无量苦,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 ”梦醒以后,梁武帝将自己的梦境告诉朝内的群臣,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人能懂得梦境的含义。这时候,宝志禅师上奏道,梦境必有缘由,劝武帝广寻群经,以求答案。于是,梁武帝当即令人将各种佛教经典请到法华殿上来,自己亲自早晚和宝志禅师一起阅览。直到几日后,当阅及“阿难遇面然鬼王”的典故,这才恍然大悟。
典故里的内容:某日,佛陀的侍者阿难在林间习定时,忽遇一位浑身皮包骨头、腹大如鼓的鬼王,来到他的面前。阿难问:“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鬼王回答说:“我叫面然,特来告诉你:三天之后,你也将堕落饿鬼道,和我一样痛苦。”阿难焦急地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果报呢?”鬼王告诉阿难:“如果你能在明天布施百千个饿鬼及百千个婆罗门仙,各施一斛饮食,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仗此功德,既可增长寿命,亦可避免此果报。阿难出定后,内心惊恐不已,急急忙忙向佛陀报告。于是,释迦佛便教阿难修习《陀罗尼施食法》,使得被加持过的食物成为法供养,这样既可上供佛、法、僧三宝;又能平等下施饿鬼等众生。食物经观想修法后,由少量转为无边无量,施食给所有的鬼道众生,消除众鬼的恶业痛苦,使之们舍去鬼身,生于天上。阿难也因此获得救拔,脱离了堕落恶趣的果报。
得此缘由后,梁武帝即与宝志禅师一起以《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施食法为核心,花了将近三年时间制成水陆仪文。仪文制成后,梁武帝首先在宫内设立道场,于佛前不点灯烛,手捧仪文,向佛虔诚发愿:“若此水陆仪文能资助六道,广度有情,符合佛法,愿我礼拜后,灯烛不点自明;否则,灯烛晦暗如初。”
梁武帝发愿之后,便在佛前行礼拜。刚一拜下,殿堂之内,顷刻之间,灯烛自然通明,光耀如昼;再次礼拜,整座宫殿有些晃动,出现安祥信号;三拜完毕,天空居然飘下了香花,示现少见祥瑞。由此,梁武帝信心大进,更加坚定不移。
于是,当时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今天的镇江金山寺,举行了我国佛教历史上第一次水陆法会。梁武帝亲临地席,令著名的僧佑律师宣读仪文。年代约在梁天监四年。自是,水陆法会就在国内流传开来,并发展成为佛教寺院里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梁武帝之后,水陆仪文由于经历周、隋战乱而逐渐失传。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间,长安法海寺的英禅师在梦中得到异人指点,醒后在大觉寺内的一位僧人义济那里,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陆仪文原本,遂再兴法会于山北寺。从此,水陆法会又得以重新风行海内。

两宋时期盛行宋代水陆法会尤其流行,几乎遍及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举行的一种超度仪式。当时著名的水陆法会有,宋元佑八年,苏轼为亡妻王氏设立的水陆道场,并撰写《水陆法像赞》十六篇,称为“眉山水陆”。他在《引文》中说:轼敬发愿心,具严绘事;而大檀越张侯敦礼,乐闻其事,共结胜缘,请法云寺 法涌禅师善本,差择其徒,修营此会。。永为无碍之施,同守不刊之仪。轼拜手稽首,各为之赞,凡十六首。宋熙宁年间(1068-1077),川人杨锷重述旧规,制成仪文三卷,盛行于天府之国。元丰七年(1084),镇江金山佛印禅师,因商人请求,于寺中设立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场面宏大壮观,闻名遐迩。绍圣三年(1096),僧人宗颐又删补详定诸家所集之本,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弟子,依法崇修,超度水陆亡灵。可惜早已失传。
降及南宋,水陆法会又有新的发展。干道九年(1173),浙人史浩途径镇江,见金山寺壮丽秀美,遥想以往水陆大斋之盛,出于报答四恩,于是发心施田百亩,在四明东湖的月波山上建立专门的水陆道场,分春、夏、秋、冬四季举行,并且亲自撰写疏文。此事上达天听,宋孝宗特地敕书“水陆无碍道场”的匾额,加以鼓励。月波山周围有一座尊教寺,师徒道俗3000余人,完全遵循月波山四时普度之法。同时,又礼请《佛祖统纪》的作者志盘,续成四卷本德《水陆新仪》一书,推广流通,奉劝海内十方丛林,采用此法,普度众生,一时奉行者众多,正如宗颐在《水陆缘起》中所说的那样: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通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江淮、两浙、川广、福建,水陆佛事,今古盛行。或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
由是,富者独立营办,贫者共财修设。这也就是后世所谓富者独立营办的“独姓水陆”与贫者共财修设的“众姓水陆”的起源所在。不仅如此,宗颐在《水陆缘起》中还详细地论述了水陆召请三时,上下堂八位等,以及供养的上、中、下三种对象:上则供养法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明王、天龙八部、婆罗门仙等;次则供养梵天、帝释、二十八天及虚空界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三山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无主无依诸鬼神众、幽魂滞魄、法界旁生等。凡是四圣六凡一切众生,普遍供养。使“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未脱苦轮者,因此水陆胜会,得不退转;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也许是佛教各界人士的极力提倡与大肆宣传,水陆法会在两宋时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发展直至成型元朝,在朝廷大力扶持下,水陆法会的规模更是盛大空前。延佑三年(1316),朝廷于金山寺设立水陆大会,令江南禅、教、律三宗的大德与会说法,参加的僧众达1500多人。流传至今的径山高僧元叟行端《朝廷金山作水陆升座法语》,就是当时他临坛说法的记录。至治二年(1322)的金山寺法会,规模也非同一般,月江正印禅师在《金山大会归上堂》中记载:金山大会,诚非小缘。山僧得与四十一人善知识,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来大光明藏,各说不二法门,共扬第一义谛。由此,全国各地纷纷仿效,进一步推动了水陆斋会活动的广泛开展。明代伊始,因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沙门出身,他登基后,以朝廷之力极力宏扬佛法。对于水陆法会来说,不仅制作规模空前,而且相关的仪轨也予以定型下来。洪武元年至十五年(1368-1382),先后于南京蒋山设立广荐法会(即水陆法会);天界寺设立迎经法会。其中洪武十五年四月初八(佛诞日)那一次,规模最大,一时高僧硕德云集金陵,诸如季潭宗泐、楚石梵琦、来复见心、东溟慧日、梦堂昙噩等,均应邀与会说法,仅参加僧众人数即达千人之众!此前,朱元璋曾让宗泐作《赞佛乐章》八曲,诏令太常演奏,而他本人与群臣也赴会礼佛。大臣宋濂还为此撰写了《蒋山寺广荐佛会记》一文,记录了此次盛大法会的真实情景。
此外,明代在江、浙之间有“北水陆”与“南水陆”之分。指的是四明所行的南宋志盘续成的《水陆新仪》为南水陆,而镇江金山寺的水陆旧仪,被称为北水陆。明末高僧祩宏弃“北”从“南”,将《水陆新仪》稍加修改后,写成《水陆修斋仪轨》六卷,风行于世。
清代高僧仪润又依据祩宏之意,详述水陆法会的作法与规则,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成为流传至今“打水陆”的通用版本,简称《水陆仪轨会本》,共四册。内容包括坛场布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法事进行等。
近几十年来,《水陆仪轨》本子虽无更新或补充,但在实际施行中(尤其是超度亡灵的类别)却推陈出新,形成了现在流行的“水陆空大法会”。借以超度水陆之外因空难而丧命的孤魂野鬼,使之脱离轮回之苦。首创者是旅居美国加州万佛城的度轮老和尚。他在1987年代首创在万佛城举行“水陆空大法会”,邀请中国大陆的僧人主持,盛况空前。从此,内地纷纷仿效,形成了现在流行的“水陆空大法会”的惯例。

法事内容升扬宝幡水陆法会分为内坛法事及外坛法事,共分七个坛场。内坛是四圣六凡交流之所,普同供养法界一切有缘含识神灵,度化一切有情,普利冥阳;外坛用于各种不同修行法门修行者。 启建一场水陆法会,需要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七昼夜中,讽诵经典,作法超度。水陆法会乃是一堂整体的佛事,每一坛同等重要。每日分三时,至总回向坛宣读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将每日所诵经典功德回向。因此,水陆是内坛外坛紧密结合的,大众随发心共同成就此一法会,就是最大功德。
坛场布置法事坛场从布置上分内坛和外坛。共设七个坛场。
内坛布置:内坛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罗列香花、灯烛、果品。供桌前置四台,台上置 铜磬、斗鼓、铙钹、手铃及仪轨,分别为主法、正表、副表、斋主四人所用。内坛分隔成三间,为“地方界”、“方隅界”、“虚空界”,明确规划出坛场用地。内坛两侧分别悬挂上堂、下堂各十幅水陆画像(此乃《水陆仪轨》在旧制基础上增订而成)。上堂十幅为: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一切诸菩萨僧等;下堂十幅为: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天、天曹圣众、五岳四渎福德诸神等。上堂画像下方列插牌竿,详细记录每位圣凡的名称。牌上画有宝盖,下面画莲花,中间用黄纸连接;下堂则用红纸,以示区别。
外坛布置:外坛依行持分设六个坛场,分别为:大坛,法华坛,净士坛,诸经坛,楞严坛,华严坛。
内坛法事内坛是四圣六凡交流,是整个水陆的心脏。内坛法事的程序如下:皈命三宝,恭请诸佛降临护持道场。结“地方界”、“方隅界”、“虚空界”,明确规划出坛场用地。结界范围内有护法诸天守护,闲杂人等不得污犯,令坛场内外清净。结界洒净:水陆首日三更天开始,先在外坛洒净,四更天于内坛结界。结界洒净后道场开启,众圣将临,当须内外净洁,洒净后金刚为墙,琉璃为地、宝幢为华。洒净结界后坛内行止有禁,不得高声戏笑。发符悬幡:在首日五更天时,派遣使者建幡,昭请众圣神灵,昭告人天佛事将启。使者手持符牒、疏文,往天、空、地、冥昭请众圣神灵。升扬宝幡,高悬于大雄宝殿左前方的刹竿上,昭告人天。宝幡上书写:启建十方法界四圣六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幡。奉请上堂:在次日的四更天,请参与内坛的高僧上堂,五更天奉浴。恭请诸佛菩萨、 缘觉、声闻、明王、婆罗门仙、梵王帝释,历代祖师,一切尊神等众降临坛场。奉供上堂:备斋筵、香花、灯、食衣、珍宝、法等,是为六尘妙供,如法供养。奉表告赦:为悲悯六道,五更天告达司事天神,祈求赦放被禁六道群灵莅临法会听经闻法,除患得安。召请下堂:六道既赦,众苦皆离,可赴盛会。第四日三更天请下堂高僧,四更天奉浴,五更天说戒。受幽冥戒:召请五岳河海大地鬼神、地狱众生诸鬼神众受幽冥戒、六凡〈道〉众生等,来受法味饮食,同沾法益。授以一切鬼神六道受苦众生戒法,将夙昔所造的一切恶业经由忏悔而清净,可速往无量光明佛刹。奉供下堂:受戒以后,得清净识,得以入坛坐列,安享法味。第五日四更天,诵《信心铭》,五更天时,供养下堂高僧,午时斋僧。准备美味素斋,宴请六道群灵,并为其诵阿弥陀经及念佛。放生:在第六日的四更天,主法和尚亲祝上下堂众僧,午前举行放生的仪式。供僧及送圣:第七日五更天,普供上下堂众僧,午时斋僧,未时迎请上下堂至外坛。(圆满供:一齐斋供圣凡廿四席,法味滋神,六道群灵欢欣交畅。圆满香:胜会即将圆满,六道众生趁此出离苦海永不沉没。)为所有参加水陆法会的群灵说法、加持、供养后,回向使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接引亡灵同西方归极乐的渡船在袅袅香烟中燃起,水陆法会就此圆满。申时恭送诸佛菩萨及圣贤等众。


外坛法事水陆法会外坛共六个坛场。用于不同法门根基的修行者讽诵大乘佛经,七天为期。大坛:礼拜《梁皇宝忏》十二部,讽诵《药师经》、《金刚经》六十部、《梵网经心地品》二十四部。并依仪轨施放瑜珈焰口、斋天普佛,放生超度,功德广大无边。法华坛:讽诵《妙法莲华经》二十四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四部等。华严坛:默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阐扬佛世界的伟大,圆满成佛因,成就佛果。楞严坛:讽诵《楞严经》二十四部。净土坛:讽诵《阿弥陀经》、念佛、绕佛、拜佛等。祈求自身、亲人命终及亡灵往生净土。诸经坛:讽诵《佛说无量寿经》二十四部、《观无量寿佛经》二十四部、《金光明经》二十四部、 《大方广佛圆觉经》二十四部。阐述各种解脱法门,除一切横逆不顺与业障。

名称释义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释名如下:法界: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理常一致,通称法界。圣凡:指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指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水陆:水陆空三界中,水陆众生受苦最重;空中众生(欲界色界等)受乐较多,故普济着重水陆二界。普度:对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令解脱饥饿之痛苦。大斋:指不限制的普施众生饮食。胜会:除了施食以外,又有诵经持咒的法施,可今受苦众生心开意解,得法水滋润,故名盛会。又“会”者,聚集之意,教渡者与被教渡者集会于一堂,饮食与佛法都在一起,故名为会。即是说借着启建水陆法会普度大斋之功德,超度六道中受苦众生,使之离苦得乐,同证佛道。

功德利益宋朝的宗赜在《水陆缘起》说:“今之供一佛、斋一僧、施一贫、劝一善,尚有无量功德,何况普遍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独超三界,亦乃恩沾九族。”因此历来江淮两浙、川广、福建,水陆佛事,今古盛行。《水陆仪轨会本》记载,上堂所奉请的均是宇宙中的圣者,但上堂第十席却是“僧俗俱列”,这是为了报答发扬、继述水陆之恩,凡是历来护持、崇尚、流通水陆的僧俗二众都位列上堂第十席,所谓:“位列上堂,直超圣众”。水陆法会的功德能使:“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印光大师在《水陆仪轨》的序文指出水陆法会的功德说:水陆之利益非言所宣,当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土,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法界含识,同沐三宝恩光,共结菩提缘种。

个人观点水陆法会起于南北朝是藉由焰口的典故而启发,然最早传入我国有关焰口之经典为唐代实叉难陀所译之《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及〈甘露陀罗尼咒〉。 其后,唐朝不空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为同本异译。按时间顺序,似乎水陆法会与焰口的出现,在时间上有本末倒置之嫌,但可以理解的是焰口的译作是在唐朝,然实际上经典早已存在,可能在西晋或东汉末即已传入,缘于水陆法会盛典上的广大隆重,与有荣焉,故在「瑜伽焰口」之缘起文:“切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虽然启请一时,法传千古,金山修建,不烛自明,摩伽斛食,施周法界,若无灵验,今古焉传,有是功勋,方堪演说,梵音演处,上穷有顶之天,唐韵宣时,下极风轮之际,欲明圣理,故白斯文,佛事完成, 同归真际”。偈云最胜光明自在王,如来宣演妙难量。昔回庆喜生惶怖,焰口雷音报祸殃。稽首殷勤白教主,兴慈济物利生方。如今稽古重拈出,凡圣同游解脱场。
其中「虽然启请一时,法传千古,金山修建,不烛自明」。正是叙述:梁武帝首先在宫内设立道场,于佛前不点灯烛,手捧仪文,向佛虔诚发愿:“若此水陆仪文能资助六道,广度有情,愿我礼拜后,灯烛不点自明;否则,灯烛晦暗如初”。梁武帝发愿后,便在佛前行礼。殿堂之内,顷刻之间,灯烛自明,光耀如昼;于是,在梁天监四年,一说在天监七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今天的镇江金山寺,举行了佛教历史上第一次水陆法会。梁武帝亲临地席,令僧佑律师宣读仪文。 自是,水陆法会就在国内流传开来,并发展成为佛教寺院里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同时在缘起文偈中亦叙述了这个例子:如今稽古重拈出 , 凡圣同游解脱场。其中“稽古重拈出”即指援引古人的事迹重新拿出来验证,指梁武帝着仪感验于金山寺兴水陆仪之典故,解脱场即指法会,凡圣同游解脱场即再现焰口施食法会现场盛况。
显而易见水陆法会的盛大被「瑜伽焰口」之缘起文拈来作为宣传广告:作为验证焰口“若无灵验,今古焉传”的背书。水陆法会明为佛教寺院里最为隆重的活动,但有一点不得不说,实则其内核已融合了诸多道教的因素,例如历代祖师,一切尊神 五岳河海大地鬼神、俱是道教神职,尤其水陆的意义更像具体的水官地官职司,有消灾解厄普度赦罪的意义,所以水陆法会实是揉合了佛道于一体的宗教仪式。在宋以来,民间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三教合流,尤其一般民间供奉的家堂画或全神画已是佛道不分的全部济济融于一堂,即可为明证,在中国的民间信仰意识里佛道早已兼容并蓄,这就是儒家的仁恕思想。

东华禅寺水陆法会内坛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24 01:36:50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24 02:03 编辑


《水陆法像赞》
水陆法会为中国佛教中相当盛大的法会,而其起源时间相当早。相传是起源于梁武帝在天监四年所创立 金山寺水陆法会。最早关于水陆法像之描述的文献应该就是苏轼在眉山水陆所撰写的《水陆 法像赞》。
水陆法像赞 并序 水陆法像赞序文盖闻净名之钵属餍万口,宝积之盖徧覆大千。若知法界本造于心,则虽凡夫, 皆具此理。在昔梁武皇帝,始作水陆道场,以十六名尽三千界,用狭而施博, 事约而理详。后生莫知,随世增广。若使一二而悉数,虽至千万而靡周。惟我 蜀人颇存古法。观其像设,犹有典刑。 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于慈悲之上,自然抚四海于俛仰之间。 轼敬发愿心,具严绘事,而大檀越张侯敦礼,乐闻其事,共结胜缘,请法云寺 法涌禅师善本,差择其徒,修营此会。永为无碍之施,同守不刊之仪。轼拜手 稽首,各为之赞,凡十六首。

名词注释【属餍】‘餍’读音同‘彦’,饱也。 属餍,饱足。
【随世增广】指水陆画像随世代不断的增加外内容也不断扩大。据水陆法会悬挂画像有多则两百余幅,少则一百余幅”,苏轼做此画赞是以十六幅为代表,他说画像代表人物若认真从一、二而一直数下去,虽数到千万也无法周全。所以梁武帝,始作水陆道场,仅以十六名代表尽涵盖三千界,虽然用的代表人物不多而所布施含盖的范围却是极其广博的, 法事虽简约而寓含的义理却很详尽的。
【虔召请于三时】以虔敬的礼仪分三时召请水陆诸众三时指举行水陆道场仪式开始时召请诸众的三个顺序阶段,分上、中、下,上时为珠璎较饰仪,中时为上八位仪,下时为下八位仪。珠璎较饰仪: 主要包括修斋叙意和梁武帝着仪感验两部分内容。上八位仪:召请 佛陀耶、达摩耶、僧伽耶、菩萨、辟支佛、阿罗汉、 五通神仙、护法龙神,等八众下八位仪:召请 官僚吏从 、天、阿修罗、人、地狱、饿鬼、畜生、六道外者,等八众
【起一念于慈悲之上】心中兴起一片慈悲的念头。苏文开头“若知法界本造于心,则虽凡夫, 皆具此理”。即已伏笔于此,法界本造于心,则虽是凡夫, 也是一样的道理。仪式的进行的重点不在于铺张,是在于参与者的心念,虽是凡夫只要把握着一念的慈悲就能利益供奉的对象。
【抚四海于俛仰之间】俛仰,一抬头之间,即一瞬间,「俛仰之间」形容时间快速。苏轼 《徐州贺河平表》:“未有收狂澜于既溃,复故道于将堙,俛仰而成,神速若此”。晋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抚四海于俛仰之间」亦即「抚四海于一瞬间」。「抚四海」在此之义即“普施法食周遍法界”,「抚四海于俛仰之间」“普施法食周遍法界于一瞬间”
【具严绘事】‘具’是准备、设置,‘严’是郑重、庄敬,‘绘事’当指法像事宜。「具严绘事」即庄敬的负责法像设置事宜。在眉山水陆,苏轼曾提供赞助,其中最大的支持者属张侯敦礼,所以苏轼称张敦礼为「大檀越」,并共结胜缘,苏轼发心,是否就是指「具严绘事」这一部分的赞助,张敦礼负担请法云寺修营此会的部分。由法像赞中的“共结胜缘”与“同守不刊之仪”,可以膫解张敦礼与苏轼是法会主要的赞助者,苏轼除了为画像题赞并序,也提供了甚多赞助,「具严绘事」只是其中一项,请法云寺修营应也在其内。
【张侯敦礼】张敦礼,驸马,宋熙宁元年选尚英宗女祁国长公主,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迁密州观察使。章惇为政,勒止朝参。徽宗立,复和州防御使,进保信军留后。崇宁初,拜宁远军节度使,谏官王能甫谏言乃夺节,仍为集庆军留后。大观初,复节度宁远军,徙雄武。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无碍之施】无遮又称「无碍」,「无碍」是相容并蓄,解免一切。无碍之施即「无遮大会」,是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无遮大会是佛教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布施大斋会。此「无碍之施」所指即水陆大法会【永为无碍之施】永远得以举行这项平等布施的大斋会。亦即“永远得以举行这项水陆大法会”
【不刊】古代文书于竹简,有误,即削除,谓之刊。「不刊」是不容更动和改变。引申为不可磨灭。【不刊之仪】即 一项不可磨灭的仪式。所指即水陆大法会【同守不刊之仪】一同维护保持这项不可磨灭的仪式。亦即“一同维护保持这项不可磨灭的水陆大法会”
水陆法像赞文    (附水陆画像 载自南普陀在线)
上八位 一切常住佛陀耶众 谓此为佛 是事理障 谓此非佛 是断灭相 事理既融 断灭亦空 佛自现前 如日之中

一切常住达摩耶众以意为根 是谓法尘 以佛为体 是谓法身 风止浪静 非别有水 放为江河 汇为沼沚

一切常住僧伽耶众佛既强名 法亦非真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惟佛法僧 非三非一 如云出雨 如水现日

一切常住大菩萨众 神智无方 解脱无碍 以何因缘 得大自在 障尽愿满 反于自然 无始以来 亡者复存

一切常住大辟支迦众 现无佛处 如第二乘 如日入时 膏火为灯 我说三乘 如应病药 敬礼辟支 即大圆觉

一切常住大阿罗汉众 大不可知 山随线移 小入无间 澡身军持 我虽不能 能设此供 知一切法 具此妙用

一切五通神仙众 孰云飞仙 高举违世 湛然神凝 物不疵疠 为同为异 本自无同 契我无生 长生之宗

一切护法龙神众 外道坏法 如刀截风 坏者既妄 护者亦空 伟兹龙神 威而不怒 示有四友 佛之御侮

下八位一切官僚吏从众 至难者君 至忧者臣 以众生故 现宰官身 以难为易 以忧为乐 乐兼万人 祸倍众恶

一切天众 苦极则修 乐极则流 祸福无穷 纠缠相求 遂超欲色 至非非想 不如一念 真发无上

一切阿修罗王众正念淳想 则为飞行 毫厘之差 遂堕战争 以此为道 穴胸陨首 是真作家 当师子吼

一切人众地狱天宫 同一念顷 湼盘生死 同一法性 抱宝号穷 钻穴索空 今夕何夕 当选大雄

一切地狱众 汝一念起 业火炽然 非人燔汝 乃汝自燔 观法界性 起灭电速 知惟心造 是破地狱

一切饿鬼众 说食无味 涎流妄咽 真食无火 中虚妄见 美从妄生 恶亦幻成 如幻即离 既饱且宁

一切畜生众 欲人不知 心则有负 此念未成 角尾已具 集我道场 一洗濯之 尽未来劫 愧者勿为

一切六道外者众 陋劣之极 荡于眇冥 胎卵湿化 莫从而生 闻吾法音 飙超电动 如梦觉人 不复见梦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30 03:31:47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9-24 22:29 编辑

民间普度
中元普渡祭祀中元祭主普坛盛况




大士台

普度一景农民于中元节祭田神、土地的习俗一直流传,宋朝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道教中元节赦罪亡魂的祭祀活动、佛教盂兰盆会的供僧救拔亡灵、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一系列祭祀活动,形成了中元普渡祭祀的风俗。人们纷纷在七月,设食举行祭祀
部分民间,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由冥间释放到阳间,因此在「普渡」的祭祀活动,一併祭拜無主孤魂,希望无依鬼魂得到安抚,保佑家宅平安,俗称为「鬼节」。
民间「普度」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又称「联普」,是集合地方、乡里、或团体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私普是个人或商业自行举办的小型祭祀活动,仪式比较简单,时间没有限定,活动主要分布于初一、中元,有些于鬼门关闭最后一日,为免有向隅的孤魂野鬼,会加施一次。
民间「中元普度」的对象,一是.祭拜神明,二.祭拜祖先,三.祭拜地基主,四.祭拜孤魂野鬼。祭拜的神明主要是地官大帝,亦称为三界公。 关于「地基主」,这是台湾的称呼,地基主是地基之主,可护卫住家平安,被视为阴神。在中国民间俗尚以灶王、土地、门神、户尉、井泉童子、三姑夫人为家宅六神,岁时祭拜以求一岁平安。而「城隍」、「土地公」,皆是冥间司神,是当境的神衹,和土地有密切关联,举凡需要动土的工事,例如造屋、架桥、搭台,民间在开工之前大多会举行祈祷的仪式,或借着安土科仪,以祈顺利进行。例如「安土神咒」,这是属于道教科仪活动。是道教常用的“八大神咒”之一。“安土地神咒”如下: 「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祇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坛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护法神王,保卫诵经。皈依大道,元亨利贞」, 此咒,意在使当境天地四维十方一切神灵降临,各安方位,各守其职,保卫法事顺利进行,普渡众生,以保护安宁。所以「地基主」应该是「城隍」、「土地公」、家宅神一类的神祇,最密切的是「土地公」,正式一点的称呼是「当境土地正神」,附土地神两幅。

当境土地正神                              

安鎮五方五土之神

因为祭拜的对象不同,祭拜的供品内容也是有区别的。祭拜地官大帝的供品要设置顶桌和下桌,顶桌的供品要献给三界公,供以素斋十二道;下桌则给从神,准备五牲、水果。五牲指「猪、鸡、鸭、鱼、虾」
祭祖先,供品:用三牲、四果,三牲指「猪、鸡、鱼」;四果指「四季时令水果」,三牲加菜肴合成十二道碗,再供上主食米饭或面。牛、羊、豕。俗谓大三牲。 《礼记‧宰夫》:“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郑玄注:“三牲,牛羊豕具为一牢。”:猪、鱼、鸡。俗谓小三牲。 唐韩愈《李君墓志铭》:“五谷三牲,盐酰果蔬,人所常御。”此三牲指猪、鱼、鸡。民间不比帝王侯伯,一则礼制的约束严尊卑之分不可僭越,二则财力无可比儗,故百姓三牲以猪、鱼、鸡。
祭拜地基主供品:五味碗(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碗 指家常菜肴 由鸡、鸭、鱼、猪肉、菜等烹煮成12道菜色,再加上米饭或面而成)、水果、茶或酒三杯,
祭拜孤魂野鬼供品:五味碗(烹煮成12道菜色,再加上米饭或面)水果、茶或酒三杯、

祭拜对象之焚帛区别祭拜地官大帝纸钱:可用 天金、盆金、太极金、寿金、刈金。祭祖先纸钱:大银、刈金,也有加烧金银财宝等。祭拜地基主纸钱:刈金、小银。祭拜孤魂野鬼纸钱:经衣、小银、金银财宝

几种常用纸钱名称:大百天金 (叩答恩光金、天公金)是最高阶金纸,有大极与小极两种,上书「叩答恩光」字样。用于拜释迦佛、三宝佛等佛、三教圣人(释尊、孔子、老聃)、三清道祖、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三界公等天庭最高阶神明使用。且必须有一百张以上,故时以二份合拜,称为「足百」,以示敬意。

名称:刈金:上无花纹,贴一金箔。用于所有神明,亦可烧给鬼魂,凡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即可用。任何煞神、神兵神将、虎爷、五营神兵、冥府差人(范谢将军、牛马将军等、建筑物的守护灵 地基主)皆可用。

大银 用于祭拜祖先、祭拜阴鬼亦用。

小银 普渡、祖先及亡魂。

民间中元普渡在历经亘古的历史长河,并非一成不变的,一方土养一方人,因为地域的辽阔,民风的歧异,日将月就,就形成了一些改变与差异,举任何一种仪式或一地的风俗皆无法以偏概全代表全体,欲藉简单的文笔是无法涵盖周遍所有的细微,各地自有各地的规矩、方式、内容与禁忌,然万变不离其宗,中元民间普渡是实施超荐组先,无依亡灵,减轻罪愆,替修冥福 的一项古老传统与民俗。这一项民俗得以流传,背后自有一种沛然力量在推动,中元普渡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里面包含了儒家博爱思想,“泛爱众而亲仁”;佛家博爱思想,“兴慈济物利生方”,道家博爱思想,“度众拔苦修冥福,然最主要的动能是普罗百姓源远流长的敬天法祖孝思,并推己及人的仁恕观念。 许多无神论者会认为这是一种迷信,其实这非关迷信,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慰藉,支撑它的是三教合流的磅礡仁恕与忠孝思想。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30 03:48:53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9-24 22:33 编辑




抢孤
抢孤是一种庙会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夏季举行。部分民间在中元普渡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据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
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活动是宜兰的头城镇。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 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得神鬼的庇护。
在搭建孤棚时有许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坛的人员必须吃素斋戒,戴孝者或坐月子的妇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触孤棚祭仪法器,以避免抢孤时发生不测。抢孤在七月的最后一天午夜举行,比赛时棚柱上涂满牛油,参赛者以迭罗汉的方式,踩在队员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后再向上攀登“孤栈”,在攀登过程中所抢下的食物则丢下供棚下的民众捡拾,最后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获神鬼庇护,将顺风旗插在船桅上,可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宜兰头城抢孤

屏东恒春抢孤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30 03:52:28

RE: 漫谈中元普渡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9-24 22:35 编辑




放水灯
水灯又名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纸质木座,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人们在中元夜将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作为中国人民一项古老的习俗,每年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老百姓都要在河中放灯以求平安和吉祥。而实际上从农历六月开始,一直到中秋节期间,人们都爱放河灯。
据文献记载放水灯始见于宋代,主要为使神光照破幽冥,使亡灵乘光得悟,脱出冥界。因此水灯施放有开光引道、普渡孤魂之说。
放水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中元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