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岳 发表于 2016-1-17 10:45:54

卜居积水,世守砚田

知道咱北京有个叫板桥二条的胡同吗?就是积水潭总政排演场奔南的第二个胡同。别看这胡同才200多米长,但那小门楼老石墩,墙头爬满了喇叭花和隔着墙都能闻见老枣树的花香,还都保留着老北京的味道。今儿天儿好又去了,往里一走,咋变样了?胡同刚刷的一水儿灰色,连空调架子都没落下,老门也都换了,朱红大门上的兽头门环锃光瓦亮。我急忙往里走,想看看许老先生家那扇老门还在不在,来回走了两趟,还真就找不着了,原来的地界儿变了样儿了。记得前一个多月我还来过呢,那会儿这个院子还是这那老门哪。当时看到这门上“卜居积水,世守砚田”,这八个字,心说口气不小啊,紧邻积水潭而居,这我信,世守砚田现如今哪还有用毛笔的啊?或许这家人真的不一般呢,回家后我还是试着查了一下,这一查,还真就发现故事了。原来这是许林邨老先生的家,门上的字就是他自书自刻的。那这许林邨是何许人也?甭说,人家还真是世代书香门第,祖父许叶棻是清末知名书画家,光绪十五年授翰林院学士。父许佑平亦擅长书法,早年曾开设"新文玩书画店",以经营家藏及亲友物品。他本人幼承家学,并拜衡为公、胡佩衡、张伯英诸家为师。年长后精于山水,擅写魏碑,在刻印、琢砚、雕紫砂壶方面也造诣颇深,连大名鼎鼎的刘炳森都是跟他学的字呢。学养咱就不说了,各种头衔儿能列一大串,最为令人敬佩的还是许老先生的品格。在老舍太平湖投湖去世之后,隔年老舍祭日时,许老先生悄悄刻了块碑,用小竹车给推过去立那了。那年月,您要不言声儿的立也行,可不介,人老先生楞敢落下"六七年周年纪念许林邨敬立"的款儿,何等的风骨啊!后来,那纪念碑不知道哪去了,照着拓片复制的碑在现代文学馆放着呢。为此,老舍夫人胡絜青赞誉许老先生“大智大勇,无所畏惧,小巷小民,金石为开。”边想边找,见前面一老太太,便追上去问“这老门哪去啦?”“都换啦,母们这胡同都换啦!您瞧这儿,瞧这儿。”老太太回我。“母们这胡同都是上百年的老房子了,这是老许家,这也是老王家…因为什么我知道呢?我以前挨这儿是居委会主任。”“那谁出钱改造的啊?”我又问“政府出钱,因为母们这儿都是上百年的老房子了…”老门不见了,但我会记得门上“卜居积水,世守砚田”那八个字,也会记得这扇门后曾经住着这样一位老人……

老片 发表于 2016-1-17 12:46:26

看片听故事!:lol

大可不必 发表于 2016-1-17 13:57:58

改造危房倒也是件好事。房子是得有个安全期吧??100年不短了。

沙漠中的小草 发表于 2016-1-20 16:08:07

100年后又是文物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20-1-11 15:32:31

这事可是有意思,改换门庭啊。故宫的午门要不要也换一个呢?还有尼古拉大门要不要打开?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20-1-11 15:35:34

你说许老先生肯定是有学问的是吧,可是他老人家的女儿名叫许大娣,有意思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卜居积水,世守砚田